在張國燾另立中央,率領紅四方面軍數萬紅軍將士堅持南下,公然搞分裂的危難之際,剛從蘇聯回國后的張浩(原名林育英)在沒有得到共產國際授權給他處理張國燾分裂問題的情況下,甘愿個人承擔政治風險,以共產國際代表的名義解決了這一當時令黨中央十分棘手的問題。
帶回共產國際佳音
1935年10月5日晚,張國燾在四川卓木碉召開“第二中央”成立大會,自封為“中央主席”,公然與黨中央分庭抗爭。黨中央此時急切需要得到共產國際的幫助,但從長征前夕開始,已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系一年了。
正當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等中央領導人一籌莫展時,張浩從蘇聯越過了蒙古大沙漠,歷盡千辛萬苦,萬里迢迢來到了延安,帶來了共產國際的佳音和聯系的電訊密碼。
張浩,1887年出生于湖北黃岡,是林彪的堂兄,1922年入黨,1933年1月赴蘇聯,任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為向中共中央傳達共產國際“七大”精神和關于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共產國際決定派張浩回國。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張浩完成了傳達任務,及時地糾正了黨的“左”傾政策。
化解危機
瓦窯堡會議結束后,中央決定,由張浩做說服張國燾北上的工作。毛澤東深知張國燾的為人,在國內其以老資格自居,可對共產國際的話他則唯命是從。而此時陜北還沒有大功率電臺,雖然有密碼,但仍無法與共產國際聯系上。
張浩也有為難之處,他離開莫斯科時,張國燾還未另立“中央”,共產國際也未賦予他解決張國燾問題的任務。張浩深思熟慮后,決定以共產國際代表的名義解決這一棘手問題。
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一書中寫道:“林育英到達陜北后,立即致電給我。大意是:他和王明曾參加了1935年7月間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大會對中國問題的討論,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策略的決定……”
張浩的電報很快在紅四方面軍中傳開,張國燾惶恐不安。他的“第二中央”既沒有經過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又沒有經過共產國際批準,畢竟做賊心虛。
但張國燾仍遲遲不愿北上,他幻想著共產國際代表張浩能夠支持他。他以“黨中央”名義給張浩發了電報,誣告毛澤東、張聞天等是“右傾機會主義”、“逃跑主義”,但表示“一切服從共產國際的指示”。
1936年1月16日,張浩根據毛澤東、張聞天的意見,給張國燾又發去一份電報:共產國際派我來解決一、四方面軍的問題……我已帶有密碼與國際通電,兄如有電交國際,弟可代轉。
1月22日,張浩給張國燾發出《共產國際完全同意中共中央路線,張國燾處可成立西南局》的電報,口氣嚴厲了很多,正面肯定了共產國際對中央的支持,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讓張國燾“成立西南局”,則是給他一個臺階下。
張國燾被迫北上
從心里講,張國燾很難接受張浩的這個電報,但他也不想背“違背共產國際指示”的罪名。而且紅四方面軍總政委陳昌浩,也表示完全服從共產國際的指示,張國燾成了孤家寡人。
與此同時,在朱德、劉伯承、徐向前等人的斗爭下,張國燾的南下計劃受阻,被迫接受了成立由自己擔任書記的西南局的辦法。在中央紅軍北上節節勝利的同時,張國燾南下卻處處碰壁,部隊損失減員嚴重,士氣低落。這一時期,張浩又單獨或與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聯名給張國燾發了數封電報,要求他取消“偽中央”,盡快率部隊北上。
鑒于此,張國燾被迫取消了自己的“偽中央”,并同意北上。11月3日,紅二、四方面軍抵達寧夏海原縣關橋堡,張浩會見了朱德、張國燾,并向廣大指戰員介紹了黨中央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偉大意義,使廣大指戰員受到極大鼓舞。
1942年,張浩病逝于延安,終年55歲,毛澤東、朱德等親自為他抬棺,這在毛澤東的一生中極為罕見。
(摘自《新周報》《黨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