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淇淋
有一次,李嘉誠應邀到一所職專院校演講,同學們都為能近距離地跟華人首富取經而興奮不已。李嘉誠注意到有個學生愁容滿面,就問他怎么了。學生猶豫了一下,說我的夢想是成為您這樣偉大的實業家,可我的伙伴們總是嘲笑我,不理解我。
李嘉誠剛想安慰他,這時學生又說道:“不是有句話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所以我很堅定,相信夢想總會實現的,您說對嗎?”
李嘉誠點點頭又搖搖頭說:“這話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你為什么想要成為實業家呢?”學生昂首說:“因為我想像您一樣成功。”李嘉誠說:“當我們在談論夢想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么?是夢想實現時可能帶來的虛名,還是當你投身夢想時內心獲得的成長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事情。”
一個同學問道:“我的成績在班里是數一數二的,可我常常因為得不到第一名的名次而苦惱,這是不是因為我關注的并不是內心的成長?”
李嘉誠點頭說:“的確如此,如果夢想僅僅是你獲得光環的橋梁,你就會越努力越焦慮。但是如果換個角度,你的所有立場都是環繞著付出努力后,會得到哪些鍛煉,你的知識體系會越來越豐富,這些東西最后回到內心,充盈你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這是比較功利的說法,因為不管能不能實現,我們都要有夢想。”
李嘉誠說完這番話后,會場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那位愁容滿面的學生激動地說:“我明白了,即便我的夢想不能實現,依然可以自豪地說自己是成功的。因為當我在為夢想拼搏時,我已經得到了內心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