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燕
摘要:在今時今日的現代中國,適育年齡的人群中對于養育孩子方面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沖突及思想交流碰撞。一方面,由于世界交流的便利,特別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地球各個地區發生的事件或思想快速傳播,人們對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中國與西方的歐美國家的思想觀念完全不一樣,包括對于育兒中遇到的各種情況處理也是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因此適育人群會受到這些新思維的影響,會在育兒過程中修改一些想法及做法。另一方面,大部分適育人群的年紀屬于25歲到35歲之間,這樣的年輕人在中國傳統思想影響下,如果有了孩子,一般都會由父母一輩來協助幫忙甚至是主導養育幼小孩子的過程。由于大環境的不同,所經歷的年代不同,對于傳承中的中國育兒思想中,有很多傳統的做法或是想法被現代年輕人認為是過時落伍的,但畢竟作一種祖祖輩輩都傳遞的育兒思想,有很多精華及道理我們年輕人應該去感悟和學習的。那么適育年輕人到底應該怎么育兒才比較合適又不留遺憾呢?
關鍵詞:育兒;中關思想;男女觀念;中國父母
眾所周知,日本是高度發達國家,同時少子化及老齡化也是非常突出的國家性問題。慢慢地很多人也發現了,中國目前屬于飛速發展狀態的發展中國家,但是類似于日本的老齡化及少子化的問題也日益明顯起來。針對于這個情況,國家采取了各種鼓勵政策,包括開放二胎政策。但對于現代的年輕人而言,成家育兒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哪怕國家有這個鼓勵支持的想法,但由于中國人口眾多,尚不能做到像一些歐美國家那樣福利扶持,同時也會存在一些客觀,主觀的問題權衡,因此目前新增人口問題及育兒情況尚沒有太大變化。
就客觀情況而言,中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正在緩慢走向美國的男女平等思想改變。目前的中國年輕人現狀,大部分仍然是丈夫在外打拼事業,幾乎完全不理家務活及育兒問題,認為這些都是屬于女性的責任,做不好也是女性的問題。哪怕國家發布了長達半年的產假給新手媽媽們,但是對于懷孕過程的辛苦,育兒中遇到的孩子喂養,生活,哭鬧,看顧等問題仍然由媽媽這個角色承擔。本來晉升媽媽這個階段就存在身體消耗過大,激素水平不穩定導致的情緒起伏過大等情況。這樣的育兒狀態導致了媽媽的狀態惡化,除了身體吃不消外,精神狀態也出現抑郁等消極想法。再加上家人的不理解或無意的消極的啰嗦,也有不少新手媽媽產生了輕生厭世的念頭。作為對比,美國是相對男女平等的開放發達國家,他們的女權主義者從男女平等,提高婦女地位的角度出發,呼吁父親多分擔育兒義務。在這種觀念的引領下,一種新的趨勢應運而生一一父親育兒。購物中心、各種游樂場所,隨處可見抱著、用小籃提著、背著、或是推著可愛寶寶的大男人。父親分擔育兒職責成為一種潮流,在美國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為盛行。有的是因為妻子收入比丈夫高,為了家庭更好的平衡,所以父親選擇留在家里帶孩子,而讓妻子去工作養家。也有的是因為丈夫更有耐心,更喜歡陪在孩子身邊,那么發揮夫妻間的搭檔默契,各自掌握更加擅長的家庭角色分配。在這樣的氛圍中,絕大部分家庭都是和樂融融,夫妻家庭關系和諧,生活愉快。也極少有妻子會因為育兒問題導致抑郁等消極情況出現。近二十年來,心理學家與兒童發展專家逐漸發現,父親分擔育兒職責,對兒童的健康成長發育起著重要作用,某些作用甚至是母親無法替代的。研究發現,由于大多數男性與女性行為方式的不同,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母親抱起孩子時,動作往往非常溫柔,可很多父親卻和孩子玩得更“瘋”,從生理和心理上給孩子帶來更高程度的興奮。其實我是贊成美國的這種搭配做法,畢竟孩子是夫妻共同的義務與責任,那么如何處理各種狀況都應常溝通,相互理解,而不能一意孤行認為一定就是哪一方的絕對責任。中國傳統的大環境下,可能有些行為不一定能得到所有他人的認可。但是生活是自己過的,只要不傷害他人,能讓家人彼此愉快,都能接受,不是更重要嗎?
對于在育兒過程中處理問題的想法,中國與美國雖然有些核心想法一致,但大部分想法也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美國父母經常鼓勵他們樹立前進的目標。無論遇到什么挫折,永遠都要讓孩子看到希望。對于新鮮事物,美國父母會鼓勵孩子去嘗試,“Try it!”中國由于一些環境因素導致知識水平不算高,有些父母會認為孩子只要身體健康就好,至于對目標的追求在挫折中會慢慢妥協,同時也潛移默化的使孩子認為自己就是這樣,既然克服不了的挫折就不用去跨越。等日積月累后,孩子長大了也可能會成為這樣的人,對生活隨遇而安而不是積極得勇往直前,敢于突破自己。我更傾向于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的做法,美好的人生那么短暫卻又那么精彩,孩子在懷孕時候喜歡我們,希望我們做父母而選擇我們,那么就應該不辜負彼此的緣分,盡我們的能力去讓孩子積極去嘗試。鼓勵寶寶,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孩子用他們的小手嘗試和認識世界。孩子的時光很短,應該充分得摒除阻礙孩子快樂的條條框框,促使我們的小天使們能好好的享受短暫的童年時光。
在對待孩子的人格方面,美國父母會和孩子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聲音,想方設法理解他們的想法并加以引導,尊重他們的想法,把他們當成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的個體去對待。同時他們也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榜樣,因此他們會很關注自己在待人接物的時候是否做到了自己希望孩子做到的程度,畢竟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受到傳統的儒家思想的影響,絕大部分的中國父母都潛移默化中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附屬品,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或者需要實現自己未能到達的夢想努力,不應該與自己相悖。如果孩子出現了與自己不一致的想法做法時,第一時間感覺就是想用自己所謂正確的觀念去強迫孩子改變。很少父母能做到愉快接受不一樣的觀點,從而支持孩子,積極鼓勵孩子去把事情做得更好。就像傳統的“無后為大”的思想壓迫,導致有些同性傾向的人們在輿論的壓力之下選擇了與不愛的異性成家育兒,從而壓抑自己帶著面具過日子。身邊也有很多接受新思想的單身年輕人在三姑六姨等親戚的叨念中不得不選擇相親或成家,只是為了附和大環境的想法從而不能好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有一些情況是父母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情,她選擇了強迫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如果孩子不喜歡或做不到,那么給孩子的不是理解與同情,而是責罵與言語傷害,精神打擊。誤以為這樣正確,且不知這樣只會越來越壞,導致孩子出現叛逆或抑郁消極的行為,形成不斷的惡性循環,最后父母與孩子兩敗俱傷。我雖然生活在現在的中國,也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但是一直在暗自告訴自己,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他年幼的時光,我會陪著他一起度過,以后他終將走向屬于自己的道路,那么我要盡我所能去指點他,使他能形成平等獨立的思想,不傷害他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作為父母,我會起到榜樣作用,不會壓迫他去延續我的人生,而是鼓勵他更好的過自己的生活。
在對于孩子做事情方面,美國父母會讓他們了解可能產生的后果。當孩子自己打算做一件事時,也會幫助孩子分析其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從小就要讓孩子養成凡事都要想到后果,并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習慣。同時也會從小讓孩子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知道要敬畏道德和法律,讓他們懂得這兩個界限就像公路上的紅燈一樣,是永遠不可逾越的。當孩子有過失時,會批評和指點。對于故意犯錯的孩子,適當的懲罰也是必要的,但是,不準打罵或體罰孩子。懲罰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要慎用和巧用。中國的父母可能不會想那么多,不會懂得“授之以漁不如授之魚”的方式更合適,同時也沒有想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潛在風險,只是很短淺地想著告訴孩子第一步應該這樣做,沒有解釋事情后果,也沒有告知長期規劃,所以孩子不知道觸碰出界線的后果,不知道進入紅區的危害。年輕人本就有很強的好奇心及探索欲,這樣就導致容易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而且對于失去的責任意識也會很薄弱,容易被誘惑吸引而不能堅守原則。我們也經常有看到體罰孩子的報道,不僅學校如此,家里更是如此。如果孩子不聽話,父母以為揍他就可以讓他聽話,我們的上一輩更是奉承鞭子下出孝子的落伍思想。殊不知這樣會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或者是越來越軟弱的精神狀態。在新時代那就要與時俱進,所以我支持孩子在小的時候形成一些規矩意識,比如關禁閉的做法就很不錯。但孩子做錯事時候或者不理智哭鬧時候,我們可以讓他去關禁閉,等孩子冷靜下來,再和他分析事情的客觀存在及不同做法帶來的后果,同時也可以培養他的責任意識。這樣的一些規矩意識使他們會慢慢形成良好的為人處世的習慣。
不管怎么說,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環境。因此,要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使孩子從小就對家庭建立起可信賴的歸屬感非常重要!父母需要做好良好的榜樣作用,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技巧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也珍惜善待這短暫而精彩的歲月。我們的前輩鄧小平先生說過“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同樣不管是傳統中國教育方式還是來自發達國家美國的教育方式,只要是適合孩子的對孩子有積極引導作用的都可以選擇去嘗試,畢竟孩子的將來才是最重要的!育兒不僅是孩子的成長課,也是父母不可或缺的必修課!讓我們陪伴孩子度過屬于我們的專屬珍貴時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