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義
摘 要:《日出》是曹禺先生戲劇創作早期所作的一部悲劇,但卻采用了一種完全不同于《雷雨》的戲劇寫作手法,在表現人物悲情性的同時不再用那種殘酷的方式,反而是用一種喜劇的方式來塑造人物,從而凸顯出社會浸泡紙醉金迷下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悲劇。隨著時代的遷移,越來越多的導演也在《日出》中加入了“鬧“的元素,從而讓一部悲劇有越來越多喜劇元素的詮釋。
關鍵詞:日出;喜劇性;人物;滑稽性
《日出》是曹禺繼《雷雨》后完成的第二個悲劇劇本。與《雷雨》所營造的無奈與壓抑氣氛不同,《日出》所發生的戲劇環境與氛圍都相較所有緩和,人物之間的對話中大多不再是充斥著劍拔弩張的矛盾感,角色的塑造不再是以單一的悲情為主,就像它的名字一樣,透露著希望與光明。雖然從陳白露和小東西的死來看,《日出》依舊是一個悲劇,但是戲中其實還包含著許多喜劇元素及其表現手法。
在大多數人物塑造與性格表現的處理上 ,曹禺都采用了一種滑稽性的手法。這將各個人物身上的各種滑稽可笑的特點更加豐富地表現出來,從而強化劇情后期的諷刺效果。這使得《日出》中大多數的角色在出場時都帶有一種很強的喜劇性。無論是酒后失態的張喬治還是自認風趣的顧八奶奶,曹禺在展現其第一面的時候,就已經將重點放在了這個人物劣性上所顯露出的喜劇性,并加重了他的滑稽性。亨利·柏格森曾在他的《笑與滑稽》中闡述過人物的喜劇性塑造的特點是在于“它不是一種內心的體驗,而是一種直接的外部觀察”并且觀眾需要“將感情擱置在一邊”。比如,張喬治第一次登場便是醉醺醺地從陳白露的臥室中走出,神志不清,語無倫次地與陳白露和方達生交談。他誤回方達生問陳白露“他是誰?這個人是誰?”的話,滿嘴酒氣卻說自己沒醉并指責著清醒的方達生一副“喝得糊里糊涂的樣子”,再一邊碎碎念一邊搖搖晃晃地回憶到這的經過。由此,張喬治這個人物中的喜劇性便散發了出來,并且隨著他為了追求陳白露從而拋棄自己妻兒的舉動,以及當陳白露問其借錢時裝傻充愣的表現逐漸顯露至完全,將張喬治性格上的虛偽與愛耍小聰明的特點顯露無疑。
胡四同樣也是戲中極具喜劇性的一個人物,但他身上喜劇性的表現方式與用在張喬治和顧八奶奶身上的不同,他的喜劇性不單是來自一個場景中的行為舉止,而是源自于他性格中“自負”所帶來的各種滑稽化行為。比如,他在服裝上自以為是的時髦,不停修飾外表是矯揉忸怩的姿態。在對人物喜劇化處理的手法上,曹禺與柏格森的某些觀點是相同的。他并沒有將其與任何主線情緒掛鉤,而是將它作為一個插曲展現出來。這使得觀眾在還未對角色產生感情的時候決定了該人物滑稽可笑的特點。并且這類人物表現出的劣性必須是對他人是無關痛癢,無法造成傷害的,所以這種滑稽性在“極惡”為代表的金八身上是沒有體現的。
而《日出》中的喜劇性并非只局限在這些具有劣性的人物身上,還出現一些過于正面的人物身上。方達生是一位剛到城里并讀過書的青年,他的身上不由自主地散發出一種初到陌生環境時表現的拘謹以及呆楞。這一點在戲最初表現得尤為明顯,但方達生身上的滑稽缺并非是靠自身展現的,而是需要其他人物的襯托。方達生剛到陳白露住所的時候,遲遲在門口沒有進去,進屋后還不停地確認家里是否有人。這種拘謹和不自然與之后頻繁出入陳白露家中的客人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并沒有隨著情節的發展而被逐漸同化,依然表現出格格不入的正直。方達生的喜劇性便體現在他對外部環境“麻木”的反應中。“不管任何人,如果他無意識地我行我素,而不提醒自己與別人接觸,那么他就是一個滑稽的人”。而方達生身上的喜劇性也因此帶有很強的悲劇性,他身上的良好的品質與單純的性格一直是被社會教育所推崇的,但卻因為放到了那個充斥著金錢崇拜、利益關系、爾虞我詐、虛情假意的環境中顯得有些“傻”,甚至是滑稽可笑。這悲劇性不單是表現在他無法將陳白露從那樣一個丑陋的環境中拯救出來,還反襯出整個社會風氣與人性的悲劇。總之,《日出》中的人物也多多少少帶著一些喜劇的人物色彩,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凸顯出人物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調和了《日出》整部劇的悲情氛圍。
而《日出》中的喜劇元素不單是停留在對人物的塑造上,還出現在情節的設計與戲劇結構上。在金八的手下前往陳白露住處搜尋小東西的時候,陳白露故意向潘月亭隱瞞小東西是金八的人,直到臨開門前才對他坦白,以至于潘月亭臉上的表情瞬間從傻笑變成了驚訝,然后“逡巡退回”打算拒絕陳白露的要求。這里不論從潘月亭聽聞白露坦白后的變臉,還是在金八手下離開后不停地擔心抱怨都可以表現出潘月亭的欺軟怕硬和潘月亭與金八之間的地位關系。而在這場戲中,喜劇氛圍不僅出現在潘月亭被陳白露逐漸忽悠上鉤的過程中,還出現在金八手下被陳白露嚇騙成功甚至自扇耳光的情節中。著名喜劇大師陳佩斯曾在采訪多次中提及,笑是源自于一種人與人之間形成的差勢。而這里就是通過被騙人的“無知”來營造喜劇感并且由這種“無知”在劇中人物和全知觀眾之間產生了“差勢”,從而達到了一種引起觀眾“發笑”的效果。
曹禺在《日出》中人物塑造的處理上,與其說他采用了喜劇的手法更加凸顯出人物的劣性營造出一種滑稽感,不如說他用一種滑稽的手法放大了人物身上的劣性,使其隨著劇情的發展慢慢地從讓人發笑,到人物性格可笑,嘲笑,以至到人物最終消亡時感到的痛快,但在感到痛快的同時又散發出一股濃濃的悲劇氛圍。
參考文獻
[1]李蓉蓉.曹禺話劇中存現句的語用考察——以《雷雨》《日出》為例[J].現代語文,2018(06):110-114.
[2]王劉梅.批評對《日出》經典性地位的確立及意義[J].文學教育(下),2018(05):16-17.
[3]笑與滑稽[J].[法]亨利柏格森. 廣東人名出版社.四川戲劇. 2010(04)
[4]結構與意義:結構喜劇的觀念、情感與對話機制[J].姚睿. 電影藝術. 2013(03)
[5]中國喜劇缺什么[J].崔凱. 戲劇文學. 2011(02)
[6]黑格爾的喜劇論[J].孫云寬. 四川戲劇.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