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蕾
“無緣社會”近年來已成為日本社會一大隱患。這個詞首創于日本放送協會(NHK)電視臺2010年播出的一檔節目。節目組調查發現,在城市化、高齡少子化等背景下,日本社會中所謂“無緣者”(沒有親人、與他人沒有關聯)人數眾多,他們在孤獨中死去,死后尸體無人認領。
大森們的“無緣死”
“人,都是與別人有關聯的……”NHK《明天的日本》項目組成員中嶋太一在《無緣社會》一書序言中如此說。
然而,NHK節目組卻發現,日本社會中,自認“沒有親人”“與人沒有關聯”的無依無靠者多得令人吃驚,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即便消失了,也沒有人知道或關注;在日本全國,身份不明者“自殺”“路斃”“餓死”“凍死”之類的“無緣死”,一年多達32000例。
大森忠利就是這樣一個例子。70多歲的大森在出租屋中孤獨地死去,遺體至少一個多星期后才被來收租的房東發現。由于他無親無眷、孑然獨居,沒有人能確定他的身份,雖然有姓名,卻被作為“姓名不詳”者上報處理。經過NHK節目組鍥而不舍的調查,大森的人生故事才浮出水面。
大森出生于秋田,兩個哥哥因為戰爭和生病早逝,幾個姐姐也嫁出去了,所以他成了家里的頂梁柱。高中畢業后,他一直在本地一家木工廠里干手藝活。直到33歲時,家里破產了,他把母親留在老家,自己到東京去工作。從39歲開始,他在東京的一家供餐中心作為正式職工干了20年,從不遲到早退,但退休后和原來的同事漸漸不再往來。母親去世后,他跟家鄉的人也失去了聯系,最終在孤獨中死去。
“該人遺體已付諸火葬,骨灰由相關部門保管。若有人了解該人線索,敬請提供給本區。”這是東京都大田區政府發布的告示,短短幾行字,記載著大森的人生終點。
基于大森以及無數類似者的故事,NHK在2010年1月播出了題為《無緣社會——三萬二千人“無緣死”的震撼》的特別節目,引發熱議。之后,節目組還編輯出版了《無緣社會》一書。
“盡管二戰已結束70多年,盡管日本經過經濟高速增長和泡沫時代已進入成熟社會,但‘無緣社會’確確實實是發生在今天的日本的事實。”中嶋太一如是說。
NHK節目援引政府機構推算數據說,到2030年,日本社會一個人生活的“單身家庭”將占到普通家庭總數的近40%。這或許意味著“無緣死”的數量會進一步增加。
血緣、地緣、社緣的喪失
NHK節目組將“無緣社會”歸結于現代社會中“血緣”“地緣”“社緣”的乏力乃至喪失。血緣,是與親人的聯系;地緣,是與家鄉的聯系;社緣,則是工作和人際關系的聯系。
隨著城市化發展,日本傳統的“三世同堂”大家庭逐漸瓦解,而僅由父母及未婚子女構成的“核心家庭”成為主流:高齡少子化、不婚等對家庭形態進一步帶來沖擊,由于單身、離異、喪偶、空巢等因素,獨居者人數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傳統家庭觀念的瓦解,與親人的聯系越來越少,由血緣形成的紐帶被切斷。
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當中,除了高齡少子化,不婚現象也備受關注。NHK援引專家的話分析說,日本社會不婚者人數增加,原因包括:便于獨立生活的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備:收入不穩定的非正規雇用更為廣泛,年輕人無力結婚;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到了某個年齡必須結婚的社會規范正在弱化;女性經濟實力上升,不結婚也能夠生活的人增加了。
而城市化的發展和鄉村的衰退則使得地緣開始喪失。日本在城市化過程中,形成了東京、京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大城市聚集了大量資源和人口;而與此同時,中小城市和鄉村不斷衰退,人口和工作崗位越來越少。從農村去城市工作的年輕人輾轉漂泊,與故鄉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少,漸漸成為了“回不去故鄉的人”。
另外,日本多年來經濟不振,企業更愿意雇用非正式員工及派遣員工,終身雇用制漸漸崩潰。與正式員工相比,非正式員工和派遣員工工作不穩定,薪資水平和福利待遇也大幅縮水,很多人抱怨“結不起婚”“生不起孩子”。而受企業減少雇用正式員工的影響,留任的正式員工為了保住工作往往疲于奔命,不少人因此忽略了家庭和社會人際交往,一旦辭職或退休,也會陷入孤立。
NHK節目播出后引發熱議,“無緣社會”也成為當年的年度熱詞。很多日本人感嘆“無緣死”很可能是自己未來的結局,稱自己為“無緣死預備隊”。更多的日本人開始反思:是否應該回到具有牢固的血緣、地緣、社緣的社會?是否有構筑新型關聯的方法?
明治大學教授鐘家新認為,“無緣社會”形成原因復雜,并且確實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自殺率攀升、老年人犯罪、個人生活幸福感缺失等,相應地也對社會經濟造成一些不利影響。
鐘家新說,目前日本一些社區開展互助活動,比如“町內會”這樣的社區組織,組織鄰里間活動,特別是老年人活動,增強相互之間的聯系。另外,也有一些非營利組織,收留“無緣”人群,幫助他們重新找到生活的歸屬感。但除此之外,整體而言,對于“無緣社會”,似乎沒有太多有效的應對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