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宜超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于“專一職業”,那些同時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年輕人,被稱作“斜杠青年”。有媒體曾對近2000名青年進行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受訪者確認身邊有“斜杠青年”.接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想成為“斜杠青年”。“斜杠青年”,正成為城市里越來越受關注的群體。“斜杠青年”的活躍度.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
上海,早晨7點,現任一家投資機構品牌總監的崔書馨捧起床邊的一本書,開始閱讀。8點鐘,她吃完早餐收拾出門,9點準時到達公司。在寫方案、開會、與同事討論工作的忙碌中,時針不知不覺地走到了下午6點。
她在下班的路上復盤一天的收獲,隨時記下偶然閃現的創作靈感。晚上是她的寫作時間,她想趕在周末之前完成一篇公眾號的約稿,為周六創作新歌留出時間。
這是職業經理人/自由撰稿人/平面模特/唱作人崔書馨的一天,她稱自己為“斜杠青年”。
交通銀行信用卡部門根據其用戶數據調查發現,最盛產“斜杠青年”的三大城市是北京、南京、武漢,緊隨其后的是上海、杭州。現代城市為年輕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體驗,“斜杠青年”作為年輕人中最有朝氣的一群人,也讓城市的脈動更有力量。
“同時澆三盆自己喜歡的花”
“斜杠”作為一個概念出現,最早來源于《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的《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他指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于“專一職業”,開始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生活。
選擇“斜杠”的生活狀態,是為了緩解經濟壓力,還是為了體驗更豐富的人生?“肯定是兩方面都要考慮的。”包裕隆和黃康怡坦言。他們是一對剛剛在香港組建小家庭的“90后”夫妻,都在金融企業任職,還共同經營著“海歸去哪兒”微信公眾號,為年輕人提供留學及職業咨詢服務,以及一份民宿事業。
每一種“身份”都能為他們帶來一部分的家庭收入,但同時“必須符合‘分享、傳遞正向能量’的個人核心價值觀才行”。包裕隆和黃康怡告訴記者。
“斜杠青年”可以說是城市現代化
的產物。一方面城市的開放度和包容度越來越高,讓年輕人有了“不滿足”的想法;另一方面,大中型城市的多元產業發展空間,為年輕人按照興趣選擇職業提供了客觀條件,互聯網的發展也讓人們獲取信息更為便捷,這為希望“獲得更多人生經驗”的年輕人帶來了機會。
“做自己喜歡的事”——在年輕人中,這一趨向體現得更加明顯。相關調查顯示,面對“選擇職業時你看重哪些因素”這個問題,62%的人選擇了“符合個人興趣”。
生活在西安的“80后”男生李冠宇.是“未來聲籟”少兒音樂教育培訓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也從事VR行業,同時還是國內一支著名獨立樂隊的鼓手。他把多線程經營事業的狀態比喻為培育花朵:“同時澆三盆自己喜歡的花,看著它們一起長大、開花,結出不同的果實。”
“我沒有選擇從文員到CEO、從士兵到將領的‘縱向人生’,我的興趣太廣泛了,我更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體驗一種‘橫向的人生’。”深圳的“85后”女生雷雨霫認同這樣的人生觀。她說自己對世界充滿了“廣泛的好奇”,無論是創立聚焦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在工作之余發起“自閉癥兒童攝影計劃”,還是參與“家園歸航2019全球女科學家南極行動”,都讓她的人生變得多姿多彩。
嗅覺敏銳的“逐浪者”
一種說法是,“斜杠青年”是服務業急速發展的產物。隨著現代城市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大量人才將“觸角”探入教育、健康、娛樂、文化、藝術等領域。當一個人就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服務提供商時,“斜杠青年”便會涌現。
2019年4月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發布了13個新職業,其中多個職業與互聯網平臺經濟息息相關。可以說,“斜杠青年”是一群嗅覺敏銳的“逐浪者”。
前些年,網絡自媒體開始盛行,包裕隆和黃康怡也經營起了個人微信公眾號。這個公眾號最初的定位是關注“海歸”這一日益擴大的群體的學習成長經歷,給大家提供榜樣的力量,后來隨著用戶需求的增加,他們也開始提供留學咨詢服務,通過網絡連接了原本陌生但有共同需求的人們,幫助他們實現留學深造的理想。
雷雨霫在工作之余發起的“自閉癥兒童攝影”公益計劃于2016年啟動,以攝影為載體,為不擅長用言語溝通的自閉癥群體提供了與同齡兒童或成年攝影師進行“攝影共創”的機會。至今,雷雨霫已在北京和杭州舉辦了4場展覽,產出了6000余張攝影作品。
在不同城市間“漂移”
“給我一根斜杠,我能繞過整個地球。”在受訪的幾位“斜杠青年”身上,還有一個共同特征:信息的獲取不再有國家和語言的界限,他們所做的事情也沒有地理上的局限。
不同的城市和國家,在他們所從事的多重職業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為他們提供了不同的資源。
“我想在世界范圍內尋找最適合自己做的事。”出生在安徽宿州的雷雨霫在武漢讀了大學,學的是材料化學專業。她大三時就產生了把納米材料和建筑設計相結合的想法。在美國攻讀研究生期間,她進一步確定和深化了自己的想法:從可持續和智能的角度改善建筑設計。
畢業后,北京、上海、深圳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因為在國內,這三個城市綠色建筑發展得最好”。
關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她,在創業之余,報名并被選中參與“家園回歸”計劃,將前往南極,與多個國家的女科學家開展跨界合作——這是一個關注全球氣候變化的項目。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需求。”雷雨霫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目光并沒有只聚焦在一個地區,她不排除未來在中國以外發展業務的可能:“每個國家都可以利用本地的廢棄或富余材料來完成設計,這不僅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當地的垃圾問題,同時也能驅動當地循環經濟的發展。”
壓力和擔憂
在大家心目中,“斜杠青年”是什么樣的一群人?有些人認為,他們“身兼數職,非常厲害”,但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半吊子”。
事實上,做一名“斜杠青年”,意味著要做好時間管理,堅持學習。“創作是一件既燒腦又過癮的事情,保持創作習慣很重要,這是一種思維訓練。”崔書馨堅持“每天都寫一點兒”,以保證自己作為自由撰稿人的狀態,而每天的閱讀時間也是雷打不動:“閱讀是輸入,創作是輸出。雙向的,不能停頓。”
從事多重職業,讓他們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滿滿當當,高度的自律,又要求他們每件事都力求做到最好,這無形中也為“斜杠青年”帶來了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
雷雨霫向記者描述:“除了每天的運動時間,一般我的工作時間是早上8點到晚上22點,忙的時候經常會熬夜到凌晨。現在,我已經在努力加強自己的時間管理,爭取不熬夜。”
而日常精力的有限、來自本職工作的壓力,往往也會迫使“斜杠青年”們放棄一些本來正在從事的事情。“我已經在作減法了。”崔書馨推掉了一些媒體平臺的網課邀約,哪怕那可能會為她帶來可觀的收入。
另一方面,同時從事多種業務,也可能會影響人才在同一領域的深耕,從而影響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但李冠宇卻好像比從前更淡定了:“曾經兜里剩下幾百塊錢就會慌,現在反而覺得,就算只剩一塊錢也不會慌。這個時代不會讓你餓著,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