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軍生
摘要:五四運動追求語文合一,是“文白”斗爭的激烈時期,章太炎先生作為文化界的泰斗,其思想和態度對于當時的文學語言發展有重要影響,所以很有研究的價值。這不但可以更好的認識他本人的語言觀,同時對于研究經由其發揚的古文學派,到后來其弟子魯迅等人的新文學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章太炎;文白之爭;文學語言觀
前言:
章太炎是浙江余杭市人,光緒23年任《時務報》撰述,后參加維新運動遭到通緝流亡日本。光緒29年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并為鄒容的《革命軍》作序,觸怒清政府被鋪。出獄后開創光復會,主編《大共和報》并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章太炎親歷了戊戌變法和資產階級革命等階段,人生道路曲折,是我國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領域,著述十分豐富,有中國文化百科全書之稱。章太炎門下弟子眾多,當時北京大學很多著名教授都是他的學生,所以他對我國近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近現代文學史對于章太炎文學語言觀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狀態,很多批評家從根本上否定章太炎語言觀的進步性,說他加入了反對白話文的陣營,但是對此又拿不出具體的證據,世人不敢茍同。所以,本文對此做一些研究和探討,希望能夠全面的刻觀的認識他的文學語言觀。
一、章太炎支持白話文,鼓勵淺白的好文章
章太炎從樸學的角度對文字起源進行研究,認為文字和語言是依賴關系。他在文章中說:“學問知道,不但當球蚊子,文字永彪語言,當進而求之語言。” 他通過研究浙東史學派研究儒家經典,并不迷信經典,反而推崇白話文。他認為文章的實用功能很重要,白話文就很實用[1]。他不但是這樣認為的,同時在實踐中也是這樣落實的。在他主編的《教育今語雜志》里說:“凡所撰述,悉演以語言,期農夫野人,皆可了解。所陳諸義,均由淺入深。”
因為他主張文章應該直白通俗,所以對于看好那些粗淺文字瑣屑的文章。他認為淺顯易懂的好文章,對于開啟下層人民的心智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寫文章沒必要一味的追求言辭典雅華麗。這種觀點很好的促進了文學的社會功能和美學價值,給予行為粗淺的文章很高的認同,所以章太炎提倡白話文,支持粗淺的文章。
章太炎支持粗淺的政治文章,也鼓勵人們書寫淺白的歷史演繹小說。黃世仲版《洪秀全演繹》的序言就是章太炎寫的,他對于歪曲、湮滅太平天國歷史的現象進行了回顧,然后說:“近時始有搜集故事,為太平天國戰史者,文辭駿驟,庶足以發潛德之幽光,然非里巷細人所識。夫國家種族之事,則興起者愈廣。諸葛武侯、岳鄂王事,牧豬奴皆知之,正賴演繹為之昭宣令聞?!庇腥苏f他對“晚世小說”持批評排斥的態度,從這本書的序言來看,不是這樣的。他是支持演繹小說的,認為演繹小說語言淺近通俗,老百姓都能看懂。
復古派對此進行了攻擊,認為粗淺的白話文沒文采,覺得底層人民沒必要讀懂文章,甚至出言不遜:“弱盡廢古書,引用土語為文字,則都下引車賣漿之流所操土語,按之皆有文發......則京津之稗販,均可用為教授矣?!边@些觀點很明顯和章太炎的觀點是對立的。
復古派還認為文章成語模仿,使用粗淺白話無法模仿經典文章,甚至對白話文進行無理謾罵。章太炎認為詩歌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鼓勵文章要有創新和變化。他說:“學識隨其所至,辭氣從其所好而已?!彼J為雖然文章成語模仿,但是后來人的見識要高于前輩人,如果想要常識能夠傳承,必須有一些精英人群形成精致的理念,深入淺出的講出來,讓后來的人學著容易[2]。章太炎和認為賦詩作文要書法真情實感,所以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合適的文辭,和文章成于模仿的觀點有本質上的區別。
在五四運動中有個現象很有趣,支持白話文的幾個文壇猛將都是章太炎的學生,比如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和馬裕藻等。他們在語言文字的理念和踐行上都是一致的。許壽裳說:“現今常用的注音符號,亦系發源于章先生......民國二年,教育部召集讀音統一會。開會的時候,有些人主張用國際音標,有些人主張用清末簡字,各執一偏,爭執甚烈。而會員中,章門弟子如胡以魯、周樹人、朱希祖;、馬裕藻及壽裳等,聯合提議用先生之所規定,正大合理,遂得全會贊同。其后實行時,稍加增減,遂成今之注音符號?!边@次會議中的行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來的白話文發展,胡適也不得不承認章太炎及其弟子對于白話文的貢獻,并且寫在了《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這些現象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體現了語言學派的一致見解,是對章太炎語言文學觀的繼承和發展。
二、對五四運動后的新詩以及白話文,章太炎是批評態度
章太炎批評五四后的新詩、白話文,客觀上造成了消極影響,這是受到他晚年保守思想的影響。他的批評和林紓等人對白話文的批評是有區別的,他的批評是站在學術角度的。
站在語言學的立場上,他很不贊成“通借”現象。在比較古典的書籍中,“通借”現象確實很多,常見的把“朝”、“早”寫成“蚤”,給人們的閱讀帶來困擾。很多人覺得古典的東西都是好的,但是章太炎不這么認為。他對于古人敢于質疑,對于那些隨便模仿古人的今人也持批評態度。他害怕秦始皇“書同文”的局面再次出現,所以在語言表達前,需要對其進行整理,達到能夠全國通用的程度。所以他開始整理方言,他發現了方言的巨大差異影響了漢語的交際作用,所以認為要對漢語進行規范和整理[3]。人為在語言沒有實現規范和整理好之前,不能使用白話文寫文章,這種做法就有點極端了。但是不能否認,章太炎對于方言進行整理,避免方言的巨大差異給語言文字造成的隔閡分歧,這個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方言的流行影響了我國民族語言的規范,不利于我國漢語言文化的發展。雖然現在的語言規劃和章太炎提出的主張并不吻合,但是我們要看到他對于語言發展方面的主張具有合理性。章太炎認為文言和白話是可以合一的,所以他也嘗試用白話文寫作,并在《教育今語雜志》上發表了很多活潑生動地白話文文章。
章太炎的很多文章都是文言的,古奧難懂,這不代表他不接受白話文。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比較復雜,比如他喜歡漢魏風格的文章,喜歡文字學家的作品等,這都是原因。景宋在文章中說:“凡是跟著章先生研究《說文解字》或研究他的著作的,都知道他好用古體字。因之魯迅先生譯《域外小說集》的時候,也不知覺得采用了。”他又說章先生本來是偶爾的使用古體字,但是錢玄同經常拿著書走到章太炎跟前跟他說,還有幾個字需要按照古體字寫,章太炎聽了就照做了。章門弟子尚有文字學家喜歡用古體字的習慣,更不用說自身的文字學家章太炎了。
有人說章太炎反對五四新詩,筆者認為這種反對不是因為這些詩是白話寫成的,而是因為它們詩而無韻。他從韻律的角度對新舊體詩歌進行比較研究,他說很多舊體詩雖然工整,但是索然無味,很多白話詩又不工整,又無意境,他當然是要否定的了[4]。就是到現代我們也認為詩歌這種體裁的文章和其他不同,是需要押韻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章太炎反對新詩是有道理的。
魯迅說章太炎是他的小學老師,后來他選擇了寫白話文,就不敢見這位老師了。但是我們理解魯迅的話的時候也不能以偏概全,還必須結合章太炎本文的著作、言論,來研究其語言觀。事實上,在章魯師生的交往過程中,也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二人的師生情誼本來深厚,后來產生分歧主要是政治理念的不同,而不是因為語言觀存在分歧[5]。
章太炎對白話文的批評純是學術范圍的批評,而不是像林紓一樣謾罵。錢玄同雖然力主推廣白話文,但是章太炎還是把《章氏叢書》的編輯權教給他,從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對推廣白話文的態度。
結束語:
章太炎先生著作等身,版本很多,很多作品都經過反復修訂,還有很多文章散落在外,沒有編入到其叢書中去,包括很多的演講記錄都未經編輯。他本人學識豐富,常常即興發揮,或者創作或者雜談,雖可見其觀點但不能作為他思想的全面代表。他的很多弟子都辭世了,很多原因讓其后輩無法盡闡師學,這些為章太炎的語言研究工作面臨一些困難。但是從既有材料可以看出,章太炎的語言觀本質上還是要求進步的,他之所以批評五四后的白話文,出于學術批評的需要,而不是加入了反對白話文的行列。
參考文獻:
[1]趙黎明.試論章太炎語言學術活動的民族主義文化取向[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154-157.
[2]金理.章太炎語言文字觀略說[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05):122-144.
[3]叢日宏,徐曉艷.章太炎語言社會學思想的產生與發展[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03):118-122.
[4]賈泉林.語言哲學視閾中的章太炎[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03):87-92.
[5]中國近代思想家圖介(17)——章太炎[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0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