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超
摘要:本文將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七巧板》一課進行了“拼組”。觀察靜態的圖形,通過先動腦,再動手拼擺圖形,“雙動”過程體會圖形的變換,再結合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熟悉學過的平面圖形,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想法。
關鍵詞:七巧板拼組
一、背景闡述
《課程標準》目標中指出:在數學學習中,要豐富學生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學習相應的空間與圖形的有關知識和數學方法,增強學生用數學思考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的意識,逐步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一年級的學生思維中存在的是大量的日常原型,這既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寶貴資源,又是需要筆者充分利用并花心思進行“改造”,使它們得以數學化。在低段圖形與幾何教學的課堂上,學生看上去參與積極、興趣高漲,但持續性和實效都并不高,為活動而活動的現狀很明顯。那么需要筆者考慮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如何充分利用豐富的現實原型,科學地實施教學?
2、一年級上冊的《認識圖形(一)》這單元的內容這這里又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3、怎樣發展孩子的空間觀念?
4、是從“動”中“想”,還是先 “想”再“動”?
5、怎樣能充分而又持續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提高動手的質量?
該怎樣慢慢的改進呢?那么在此之前,注意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保持數學活動的生動活潑顯得尤為重要。
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從這些出發,在教學《認識圖形二》這一單元時,筆者思考怎樣鼓勵和喚醒孩子們內在的欲望,并把生活中的原有經驗與數學進行貫通呢?新課標給了我們一些方向: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但筆者注意到, 在一般幾何與圖形的教學中我們往往是動手在先,動腦在后。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否適用于低段孩子呢?我們發現,低段孩子熱情來的很快,但持續性不強。看上去活躍的課堂下,其實掩蓋著思維的沉悶,往往是熱鬧過了就好,雁過無痕。所以在教學《七巧板》時除了采用比比、畫畫、拼拼等增加活動的豐富性外,更多的是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積極交流的學習方法。先想一想,再動一動,使思考占據主導,大腦指揮行動,讓活動更有意義和針對性。
二、讀懂教材安排
一年級下冊教材安排了這樣一個例3,教學用一套七巧板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有效操作,自主探索“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再“比一比,看誰拼得多”。通過解決問題,一方面滲透數學文化,給學生提供了認識平面圖形的豐富素材,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平面圖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學生通過思考操作體會不同的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操作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更發現“看誰拼得多”是教材對于不同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正如課標中提到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首先,第一個問題:拼三角形。筆者通過研讀教學內容,發現要馬上解決“拼三角形”的問題,很多學生能拼,但是他們的思維是無序的,雜亂的,沒有條理的。如果要從簡單的“拼三角形”上升到“看誰拼得多”更是需要有序的數學思想作為基礎的,這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就這一問題,筆者還做了調研,結果如下:
接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先讓孩子們想一想,你想怎么拼?先獨立思考,再同桌討論,也可以四人小組討論,但不能動手拼。有了初步的想法,要求4人小組合作,要求拼出4種不同拼法的三角形。而這時拼組往往是雜亂無章的。為了讓孩子們有序的思考,筆者給孩子們一些“條件”作為鋪墊:用2塊七巧板拼一拼、用3塊七巧板拼一拼、用4塊七巧板拼一拼……給孩子們一個腳手架,慢慢的就能發現,隨著七巧板數量的增加,不僅拼出的方法越來越多,而且能做到不重復。
最后,作為知識的拓展與應用,我們可以來拼一個長方形,看看你有幾種不同的拼法。在動手之前,要求孩子們先回憶三角形拼的過程,要求做到不重復。
讀懂你的孩子
弗賴登塔爾認為,所謂幾何就是把握空間,而這個空間對小學生來說,就是他們生活和運動的空間。
1、經驗是小學生幾何學習的起點。小學生的幾何學習與成人(或更高年級學生)不同,他們往往是以已有的經驗為起點的。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接觸到的各種自然現象,逐漸感覺到了各種用具在幾何方面的特點。
2、操作是小學生構建空間表象的主要形式。小學生的幾何更多的屬于直觀幾何,因此,小學生獲得幾何知識并形成空間觀念,更多的是依靠他們的動手操作。通過不斷地嘗試搭建、選擇分類、組合分解等活動來增加自己的體驗,積累自己的經驗,豐富自己的想象。
筆者的教學策略與思考
1、認識七巧板
師:既然大家都認識它——七巧板,那么誰愿意來介紹一下它呢?(實物投影)
讓孩子們進行自主的介紹,以生為本,從學生的原有起點出發,有助于發揮學生原有的學習興趣。
師:那為什么是七巧板,而不是七板呢?巧在哪里?——可以拼各種不同的圖形。
進一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著眼點放在“巧”字上。
2、巧拼七巧板
用任務驅動法,給出任務。要求先思考再動手。把你的想法說給你的同桌聽,并討論誰的想法更好。
任務一:認識你手上的七巧板,用七巧板中的兩塊,拼成一個三角形。
任務二:用3塊拼成一個三角形。
任務三:用4塊拼成一個三角形。
體會有序思考的重要性與意義。
3、拼長方形
在拼三角形的基礎上,要求拼長方形。
思考:1、三角形和長方形之間的聯系,怎么樣的圖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
2、怎樣做到不重復,回憶三角形的拼法。
4、創意拼組
在這個環節,筆者先讓學生進行模仿拼組,從書上23頁選一個喜歡的照樣子動手拼一拼,去發現,在拼的過程中,不同的板之間有哪些特點。發現拼在一起的一邊它們的邊長往往是一樣長的,再進行創意拼組。
5、反思
學生在擺拼七巧板的時候,往往是無意識,隨機的擺拼。從第四關開始,用一套七巧板中任意三塊拼你認識的圖形,學生往往以“湊”來解決問題,沒有上升到方法層面。需要在反饋環節設計更多的思考,讓學生在拼出圖形以后,想一想,我是怎么拼的?發現七巧板每個板之間的聯系點,幫助自己有意識的去擺拼需要的圖形。在用一套七巧板隨意擺拼自己喜歡的圖案時,發現有學生不單單從平面圖形入手,個別學生還采用疊加的方法,向空間發展,這種思維方式是否值得鼓勵,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的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