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兵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在《數與代數》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在實際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注重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目前這類的試題,一是與學生生活聯系的題目不多,二是部分與學生的社會生活聯系不緊。如何改變這一現狀,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編寫一道應用題,談談有關運用電子表格編寫應用題的思路和方法,供各位同行參考。
一、尋找背景、收集數據
以國家推出三大精準扶貧政策,目標是爭取到2020年農村沒有貧困戶為背景。
宜昌自2014年底對貧困人口實行建檔立卡至2018年底,四年時間宜昌市累計減貧28.1(2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6.39(15)%降低到5.56(5)%;通過脫貧攻堅,全市10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市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11837(11000)元,增加到15253(15000)元,爭取到2020年農村沒有貧困戶。貧困發生率為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率 (括號里數字為應用題設計應用的數字).
二、填寫表格、輸入公式
三、調整數據、簡化結果
四、比較數據、尋找關系
從2014年底到2018年底,農村非貧困人員和貧困人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加了0.3萬元; 2017年脫貧人數增加的百分數比2018年脫貧人數增加的百分數的兩倍還多10%。
五、合理表述、推敲試題
近幾年,某市農村人口穩定在280萬人左右,從2014年底開始實施精準扶貧到2018年底,農村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從15%下降到5%。
(1)這四年時間累計減少貧困人口(脫貧)多少萬人?
(2)該市通過脫貧攻堅,從2014年底到2018年底,農村非貧困人員和貧困人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加了0.3萬元,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萬元增加到1.5萬元,問2018年農村貧困人員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3)該市2015,2016兩年扶貧工作重在扶志扶智,每年脫貧人數不變,共脫貧10萬人;2017,2018年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加速脫貧進程,2017年脫貧人數增加的百分數比2018年脫貧人數增加的百分數的兩倍還多10%;隨著脫貧難度加大,以后兩年里,每年脫貧比上一年減少的人數與2018年比2017年脫貧增加的人數相等,問到2020年底該市能否完成使所有農村貧困人員脫貧的任務?
六、規范答題、驗證結論
由上例可知編寫應用題的關鍵在于應用電子表格,列出表格,根據數量關系式,適當添加或者分解一些與實際基本相符合的數據,使等量關系成立,再合理表述數量關系。這類試題即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當地經濟發展狀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訓練學生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