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唯一世界文化遺產,是兩宋的巨大風俗畫廊,將大足石刻藝術滲透到小學美育中,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標。
關鍵詞:大足石刻 ?美育 ?傳承 ?實踐
大足石刻植根于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極工窮變,開拓了石窟藝術的新天地。匯集了中國唐、宋時期石窟藝術的大量珍品,是重慶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以大足石刻藝術為土壤,立足地方,立足學校,以“學生為本,發展為本”,通過挖掘與整理適合小學生的大足石刻藝術資源,設計多種多樣的美育特色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藝術內容和信息,通過多種形式、不同渠道的滲透,讓學生“走進石刻藝術,感受石刻文化”,學生在鄉土美育藝術活動中參與、體驗,形成對大足石刻傳統文化藝術的認同、熱愛和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從而積極參與大足石刻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一、開發美育課程
課程是培養學生美育素養的重要載體。課程是美育落地的最佳途徑。課改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實處是課堂。緊緊圍繞美術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整合美術教育的五大核心素養,使大足石刻有機融入在美術教學中。先后開發了以大足石刻《牧牛圖》、《蓮童》等生活化、兒童化作品的藝術之美—《大足石刻藝術教育》美術校本課程和《千手觀音》、《吹笛女》為原型的《石韻石魂》舞蹈校本課程;以《父母恩重經變相》為題材的心靈之美—《感恩》德育校本課程;《華嚴三圣》、《圓覺洞》獨具匠心設計的科學之美—《科技與創新》校本課程;以及大足石刻開山化石的形體之美—《陽光體育》四個維度校本課程,實現以大足石刻藝術美育全面覆蓋。
二、美美課堂,踐行美育課程
(一)實踐體驗—尋美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從生活中尋求美、創造美。每學期帶學生到大足石刻寶頂實踐基地、大足石刻民間藝人工作室、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等地方,實地參觀、采訪、寫生,感受大足石刻之美,學習大足石刻文化,了解大足石刻民間藝人傳承石刻技藝和精神。強調實踐活動與美術學習融合,以學生動手寫生、剪刻、塑造等創作實踐活動為基石,以邊看邊畫、邊做邊觀察、邊剪刻邊創想、邊觀察邊造型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的多元體驗中,獲得一種源于現場親歷的豐富視覺、觸覺感知。
(二)文化理解—悟美
帶領學生通過走訪、參觀等了解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從而走近進大足石刻,引導學生在大足石刻文化的審美理解和文化感悟中孕育濃厚的人文內涵與雋永的魅力。
為了使學生能有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豐富的美育資源—大足石刻,在“十·一和五·一”假做一個“旅游—感受大足石刻文化”的課題練習。學生深入石刻景區,聽石刻導游講解石刻雕像的歷史、神奇故事、歷史價值,查閱石刻的相關資料,畫出了石刻人的精神,寫出了有血有肉的調查報告,內容非常豐富詳實,拍回了許多珍貴的石刻圖片。
(三)視覺創意—創美
在視覺文化創意時代,引導學生采用多樣美術表現形式,圍繞“畫石刻、做石刻、說石刻、演石刻”,融合“剪紙、泥塑、水彩、水粉、版畫”等新穎的美術表現技法、獨特探索視角,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在綜合創新思維中感知、體驗與內化,喚醒關愛、觸碰心靈、激發共鳴,引發美術素養的積淀,促進美好品質的生長。
三、無痕美育,發展評價
在評價方面,我們屏棄了“單一的教師評價方式”和“整齊劃一”的標準,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識,發揮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悅納自己、建立自信,這又促進了兒童進一步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有利于發展自己的個性。
在學生期末學業成績的評定中,不再是原來學生一張繪畫作業進行評定,而是根據美術內容(綜合探索、設計應用、欣賞評述、造型表現)的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美育測查;每年學校開展全校師生參加藝術節活動,每位師生參加至少一項藝術活動;同時每周三和周四,學校開展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活動,學生可以進行自由選擇藝術項目,進行走班教學。每兩年區里開展一次藝術節活動,每年六一學校開展的藝術活動;以及學生參加學校、區、市國家級的各種藝術比賽等,美術老師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作為學生期末的成績評定指標。學生在美育活動中感受美,品嘗美。
以大足石刻為題材的美育活動,彰顯著地方特色,透射濃郁的鄉土美育的生命張力。
參考文獻:
[1]《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范例》周韞玉 ?張瑞玲[N]海南出版社,2003年5月
[2]《美術新課程教學法》張行濤 周衛勇,開明出版社 2004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