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艷
摘 要:高中教育是學生學習生涯中至關重要的階段, 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在學校和家庭, 育人先育德,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學生是教育的基礎,對學生進行德育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更是教育的首要任務。 高中生物教學與生命教育緊密聯系,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
關鍵詞:高中生物 ?德育教育
生物學科以其獨特的學科優勢,為高中德育教育提供實施載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物學知識和轉基因技術被用于生活中,這些技術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如打破生態平衡,造成物種基因的滅絕等。因此,在生物課程學習過程中引入德育教育,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面對自然萬物保持敬畏態度有深遠實踐意義。德育活動的開展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既符合新課改下教育理念的指導內容,也對學生未來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職業觀與價值觀產生深遠影響。
一、關于傳統德育工作存在問題
傳統德育教育的開展以教師的說教為主,即以理論灌輸為主要的教育形式,至多開展相關德育主題教育班會,缺乏相關課外實地的實踐,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現狀是對教育內容不感興趣,甚至部分學生持有事不關己的想法,該種德育教育下的效果不夠顯著。
二、高中生物教學滲透德育路徑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高中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要基于學習知識的基礎上,滲透德育教育的教學實施,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高中生心理素質的強化提高,讓學生具備責任意識與德育精神,最終促進他們道德水平的提高。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需要教育工作者結合生命教育、基因安全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的實施,同時,運用相關的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環保意識。理論知識的教學與學生道德修養的有機結合促進了高中生物教學中道德教育的有效實施,結合部分教學實踐經驗,擬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在生物教學中貫穿生命教育
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網絡的高速傳播從不同的層次影響人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但是,網絡存在其弊端,這些不利因素對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做出要求,意志不夠堅定的學生往往容易被這些不好的事物影響并沖昏頭腦,打架、酗酒、夜不歸宿等等不良行為屢見不鮮,出入一些不適合高中生的場所,甚至最后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學生不重視、不尊重生命的表現,昭示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要針對這些問題對學生予以思想上的德育指導幫助,利用生物教學融合生命教育的理念,在生物教學下實現滲透德育教育。總之,青少年要如何在網絡大環境下保證身心健康發展是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
(二)在生物教學中貫穿基因安全教育
生物基因技術的逐漸成熟,對于人類社會發展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發展機遇,也迎來全新挑戰。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等與基因相關的技術一直以來都對人類道德底線作出挑戰。例如,教材中“關注人類遺傳病”一章節中,課本介紹了一些常見多基因遺傳病的發病率,諸如先天性心臟病、青少年糖尿病、原發性高血壓等等,這些病癥都是由于基因上的缺陷導致遺傳,教師結合這一知識點分析,指出目前大多數遺傳病治愈可能性還處在探索階段,僅此要采取各種預防和監測手段,幫助學生樹立定期體檢的良好意識。通過這樣的方式滲透德育教育與基因安全教育,培養學生基因安全意識,進一步幫助基因安全教育普及。
(三)在生物教學中貫穿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應該是每一個公民都具備的基礎精神,愛國精神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國家人心是否一致的前提,因而愛國主義教育在德育教育培養中占據不可或缺的地位。從生物學的角度貫穿愛國主義教育,例如教材“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一章節中,當學習完細胞整個生物系統的結構組成以后,可以得出結論,所有細胞結構都分工明確,生物體內每一個細胞內部結構都有其對應的“工作職責”,相互依存,保障生命活動的正常有序進行。類比國家,由于國家擁有較為長遠的發展歷史,如今國家內部民族眾多,但是每一個民族都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保證內部團結,所有民族正如細胞內部結構一樣互相支持,最終共同進步。除此以外,在生物教學中貫徹愛國主義教育還可以從別的方面體現,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生物植物研究領域完成了多項成果,不僅為國人還為人類的未來長遠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像袁隆平這樣在生物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甚至在全世界舉世聞名,同時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面對已有成就,他認為“外國人可以,中國也可以;外國人不可以的,中國人更要可以!”而在面對大量國外研究邀請函時,他不為所動,堅持在國內繼續完成科研,從他的身上體現出具備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展現我國科學家對科研的高度智慧與強烈熱情,為世界科學做出巨大貢獻。
(四)激發社會責任感,提高環保意識
高中學科的學習中,生物學科與自然環境緊密聯系。眾所周知,環境問題一直以來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關注,也是將來持續性關注的共同問題。因而如何在生物教學下滲透環保教育,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加強對學生思想上保護環境的意識至關重要。例如,教材“生態系統的穩態”一章中指出生態系統的穩態具備相對性的特點,世間萬物各行其職,保證生態系統下的動態平衡。但是現階段環境問題不斷惡化,如今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客觀因素的干擾量已經超過其自我調節的能力,許許多多的環境問題如氣候異常、水土流失、植被破壞、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問題等等的產生,因而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刻不容緩。教師應該對這些問題分析,加強生態道德教育,讓學生增強自身社會責任意識,對可持續性發展觀念進行解析,幫助學生自我約束意識的增強,激發學生參與環境保護的決心。除此以外,生物課堂還可以組織環境保護方面的課外實踐活動,例如“小樹苗種植”、 “農藥對土地污染的調查研究”、 “垃圾分類處理”等等,讓學生參與進環境保護,在活動中提升環保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總之,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傳統陳舊的的德育教學模式將逐步被更為合理的德育教學新模式取代。在高中課堂教學中,生物學科以其獨特的學科優勢,為高中德育教育提供平臺。教育工作者要重視新課改對德育教育提出的要求,加強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基因教育以及環保教育等多種教育,教師要結合新的生物課程標準在教學中的要求,全面分析和深化個體所包含的不同層次的道德教育精神,只有不斷總結經驗,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才是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問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