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娃
【摘要】 青春期學生逆反心理的現象在初中生中表現最為突出,很多家長感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不愿聽家長的勸導。逆反心理過重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引起心理障礙。逆反心理還容易造成感情失控,與家長、教師感情疏遠、關系僵化,甚至對立。因此,教師有必要了解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具體原因,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在產生逆反心理時,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塑造健全的人格。究竟是什么引起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它的形成的主因是什么?筆者通過多年來的班主任經歷來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合理疏導。
【關鍵詞】 ?初中生 逆反心理 形成 合理疏導
【中圖分類號】 ?G635.5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2-183-02
一、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青春期心理特點的影響
逆反心理是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他們感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成為他們重要的心理傾向。他們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樣受到尊重,做事喜歡自作主張,渴望獨立,他們對父母和老師之言不再“唯命是從”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師管得太嚴、太煩。為了標新立異,好好的校服褲給改得窄窄的;鞋帶一根紅一根綠的;家長、老師的話時不時要頂上幾句…… 家長、老師對這種現象如臨大敵,無法適從。
(二)家庭的因素
有的父母對孩子給予的期望值過高,尤其是對孩子教育上的要求過多超過了孩子所能耐受的程度,對孩子來說往往是一種被強加的、不正常的無形的壓力,易于引起他們無謂的煩惱,也抑制了他們的獨立性和完整個性的健康發展,易產生逆反心理。 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臨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間。這些孩子長大以后,對父母的這種敬育方式就會產生反感、抵觸,而且以后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再者,家庭不和也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長期的分歧、爭吵不休的夫妻關系,也會導致子女的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與矛盾、多疑、心神不寧或神經質。
(三) 學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的教師對所謂的 “叛逆的學生”容易帶著固定的思維模式,認為他們很難教育。當他們犯了錯誤時,教師的表現是疾言歷色、大聲訓斥,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感受。結果是“差生”不喜歡這個教師、甚至恨這個教師,上他的課就是不聽故意搗亂,與教師作對。其次,學生在班集體中的位置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學生們在共同活動中形成各種關系,每一個學生在這種關系結構中占據一定的位置,并由此決定了他在集體中的地位和角色。有的學生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在班級中沒有知心朋友,他們中不少人也向往集體生活,想與同齡人交往,希望在班級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試圖用各種手段吸引同學們的注意,甚至不借用與常態相反的行為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二、教師應給予學生合理多方位的疏導
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教育的對象又剛好是處于這個最叛逆時期的青春少年,我覺得我們更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調適和疏導,能使學生安全順利的渡過這個時期,能為他們的將來打下更好的基礎。我在這里將我的一些做法和實踐經驗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正確對待叛逆的行為,指導學生學會判斷是非
我們要讓學生知道: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比較突出。逆反心理有它的明顯的缺陷: 不分是非、不分善惡,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對。這樣做實際上是頭腦簡單、幼稚、不夠成熟的表現。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他們是長輩,學識和經驗比較豐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從良好的愿望出發,目的是教育、關心和幫助青少年。也許長輩的態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簡單粗暴,但是“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為學生或子女應該正確對待家長和教師的教育,用理智去判斷是非,有選擇地接受或者排斥。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逆反心理也有它積極的一面: 有時,家長和教師的做法可能是錯誤的、不切實際的,反抗這一做法則是正確的行為。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其中包括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但是我們要區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絕,前者是一種缺乏思考的機械的行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 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選擇,體現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 因此,我們應該把前者科學的轉化為后者,這樣才是正確、科學的態度。
案例1: 我班的小柔是一個外表清秀,性格文靜的女孩。一次,小柔的媽媽打電話跟我訴苦:“這孩子真的很難管,你說一句她頂你十句。每天到了放學的時間也不回家拖拖拉拉的,總是很晚才回來。也不知道她是不是早戀了?”聽到小柔媽媽的話,我不敢掉以輕心。第二天我馬上找小柔談話。從談話中我得知,小柔并不是想要跟媽媽作對。而是媽媽太過于嚴苛使小柔產生了不想回家的念頭,就是跟著同學閑,等到不得已才回家。她的話令我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后來我找小柔的媽媽談了幾次,讓她多鼓勵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苛責她。也找小柔談了媽媽的難處和苦心,讓她靜下心來和媽媽談談她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和媽媽對著干。現在,小柔和她的媽媽關系和好如初,學習成績也上去了。
(二) 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是進行思想工作的基礎
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在初中三年往往會有較大的變化,一年一個樣,八年級可能是逆反心理最嚴重的階段。確實,我帶的這個班級的學生到了八年級與七年級相比,思想和心理發生較大的變化,有較強的逆反心理的孩子越來越多。有時候在與家長聯系的時候,好幾個家長都會這樣說:“孩子最近像變了人似的,什么事都不跟你說,我要是什么事多說幾句,馬上就嫌煩,不讓我說了。而且態度很差,你這樣說,他偏偏不這樣做,人都給氣死了。”因為我們對這樣的現象有預見性和心理準備,所以我在八年級對學生有關情況,通過各種方式盡量多的進行了解,如通過觀察、談話直接了解,或過其他老師或學生進行側面了解,或與家長多聯系溝通,或進行家訪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等了解學生的優點、缺點、喜好等,也可揣摩一些心理特點,這樣我們在進行思想工作時才有的放矢。
案例2: 有一次,上完政治課的時候,政治老師生氣地把我班的小任叫到辦公室,并叫我協助處理。老師覺得小任不尊重她,專門和她作對。而小任又覺得老師冤柱了他,不停和老師頂嘴。從平時我對這個孩子的了解,這個同學調皮,也好面子,但是并像會和老師專門作對。 所以我決定靜下心來了解經過。我問他:“上課的時候發生了什么事?”小任說:“后面的同學尺子掉了,我幫他撿起來。老師就說我做小動作。” 政治老師說:“那你和同桌上課怎么老是拉拉扯扯的?”小任說:“他老要轉到后面,我提醒他轉過來。” 我說:“那找兩位同學確認一下。”后來,兩位同學都確認了小任的話屬實。我就心平氣和地對他說:“老師一個人要給六十多位同學上課,不可能很仔細的顧及到每個細節。所以,可能是老師看錯了。老師也相信你不是刻意摘亂。”看到小任心情平復下來,沒有剛才那么咄逼人,我話鋒一轉,說:“但是,你可以選擇跟老師解釋,或是找來同學作證,而不是對老師出言不遜。你必須對你的行為跟老師道歉。”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誠懇地跟老師道了歉。正是我對于這位同學的了解,才比較成功地處理了這個矛盾。如果我一開始就和他硬碰硬,那后果很難想象。
(三) 創造家校合作的條件,更好改善學生心理健康
很多家長也是把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很多家長都跟我說:老師,你找他談一談,他還是很聽你的話的,在家里我講已經不聽了。但是不可能全班的學生由班主任一個人去管理,所以我們很有必要應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爭取家庭教育的配合。我們也要指導家長一些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長意識到如果能夠與子女和自身雙重角度上考慮教育問題,合理調整教育行為,這將對改善家庭教育質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糾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產生良好的作用。
案例3: 有這樣一位學生,個性很強,脾氣也暴躁,爸爸媽媽都在醫院工作,屬于慈母嚴父類型。爸爸由于事業的拖累,這位學生從小大多跟著媽媽,媽媽的寵愛使得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失去作用,反而是這位學生經常要“批評”媽媽,只能靠爸爸管教。但爸爸實在太忙,而且工作單位在某縣,不能天天回家。有一次,因為媽媽還沒有滿足他要買千元的運動鞋的要求而離家出走,直到答應買了才回家。這是一種典型的溺愛型逆反,造成這位學生現在的這種狀況,與父母對孩子從小的寵愛有加,即使有錯誤依然無原則的遷就有關,所以家長也是有一定責任的。我對這個家長說,不能再無條件的滿足他的的要求。如果他提出要求時,家長也可以提出某一方面的要求,如果達到家長的要求,家長也可以滿足他的要求,如果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家長也可以不滿足他的要求而且說到做到,讓孩子明白得到是要付出努力的,這樣他對得到的東西也會更加珍惜。從后來這個孩子的改變來看,他的媽媽還是能聽取老師的建議,合理地對待孩子的要求。
青春期學生的逆反心理雖然是正常的現象,但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總之,我們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 這就要求我們在了解學生心理特點的情況下,對癥下藥,采取有效方法進行疏導, 使學生的逆反心理得到控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 參 ?考 ?文 ?獻 ]
[1](美)杰西卡·米納漢,南希·拉帕波特.破解問題學生的行為密碼[M]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4.05.01.
[2]陳筱潔. 初中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M].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