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鋒


【摘要】 ?根據新課標,我們應把名著閱讀納入常規的語文學習中,面對農村中學學生難以堅持有效進行文本閱讀的現象,探索通過布置名著閱讀作業,并進行檢查,督促學生進行名著文本閱讀,從而大面積調動學生去閱讀名著文本,從而整體提高學生閱讀名著的水平。
【關鍵詞】 ?初中 名著閱讀 作業 檢查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7-004-02
本人所任教的大部分學生來農村,雖步入初中階段,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不強,自主閱讀淡薄,學生閱讀能力低,再加上新時期網絡碎片閱讀的沖擊,另外名著的內容與當下學生生活經歷存在較大距離,導致學生難以堅持讀完整部作品,難以深入理解作品的精髓。學生沒有進行有效的文本閱讀,名著教學因欠缺基石而常處于“堂”上談“書”,雖采用許多的激趣教學法,但實際教學效果卻不理想。
本學年初,本人中途接手八年級一個班級(52人),班級語文成績在年級(21個班)還算中上水平,但是單從班級的名著閱讀得分率(26%)來看,是語文檢測試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項,令人擔憂,本人采用不記名的方式對班級進行一次問卷調查:
根據調查結果,整理如下:(%)
這是經過一年的名著閱讀教學,學生完成文本閱讀比例三分之一左右,進行有效閱讀的比例就更少了。另外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班級中能時常進行閱讀的占42.31%,偶爾閱讀占57.69%;閱讀材料:課本占19.23%,網絡占26.92%,課外書占50%,其他練習冊等占3.85%
面對這樣的學情,學生名著閱讀失去了“根”,如城市街道載種的綠化樹一樣,一陣風雨過后,我們從倒下的大樹中,不難發現共同之處:樹沒有長出多少根。沒有根的大樹表面郁郁蔥蔥,卻經不起風雨的考驗。我嘗試從另一角度看問題,從零做起,手把手地牽引學生從讀名著文本做起,雖沒有看到亮麗的光環,但從根育起,學生就會自己吸收書本中的養份,所以“讀”才是名著教學的根,我們的名著閱讀教學只有抓住“根”不放,培育出來的學生才能成為真正立于風雨的參天大樹。只有正真牽引學生去讀文本,才能真正走進名著,理解名著、賞析名著,最后達到提升語文能力。
當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必要的教學任務,我們除了常用的激趣方法外,如何“牽引”學生長期堅持閱讀完整部名著作品,真正進入名著文本,這才是名著閱讀教學的關鍵。
如何走出名著閱讀教學至關重要的第一步呢?
首先名著閱讀教學不能放任自流,但也不能只是停留在上好幾節引導課、輔導課上。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可換個角度看,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名著當作一種閱讀訓練來看待,把名著閱讀教學提升到一個常規的教學板塊層次,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和素材,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從而提高語文能力。
名著閱讀教學應從最基本、最常規的教學手段—布置作業與檢查做起。由于農村學生起步低,閱讀難以靠自覺完成,必須通過外界的約束才能完成,老師通過布置具體的名著閱讀題作業,能有效地督促學生進行閱讀。初中學生對老師的“依賴”仍然是明顯的,對老師的教育與要求還是聽從的,由于孩子的成長天性,相當部分同學缺乏毅力,難以養成習慣,特別是農村中學學生,老師通過布置作業牽引學生進行名著文本閱讀是有必要的。老師布置作業,對學生來說具有權威性,學生會在自覺與不自覺之中完成,這樣能有效約束學生進行閱讀名著文本。
布置名著閱讀作業首先要注意范圍,每天按照閱讀進度設置范圍,然后在相應的閱讀范圍內出兩、三道閱讀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完成。起步階段教師有必要對作業進行批改,教師的批改,對學生認真完成作業,認真閱讀文本起到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對學生進行及時作跟蹤教育,老師能并針對情況進行及時反饋(點評),并把這當作常規的教學內容,學生就會在自覺與不自覺間被牽引進去閱讀名著文本。
老師進行批改,這種方式無疑會加重老師的負擔,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影響教師的整個教學工作的安排。更為重要的是,長期使用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的自覺性培養,也會對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起到一定負面作用。教是為了不教,經過一段時間的定型后,可進入第二階段:在班級中組織名著閱讀學習小組,由小組共同商酌布置具體名著閱讀作業,教師進行檢查。
名著閱讀學習小組布置閱讀作業,有利于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學生自報、師生推薦等方式成立名著閱讀學習小組,讓部分平時認真深入閱讀的同學進入學習小組,并鄭重地委托他們負責自主出閱讀題,布置閱讀作業。這部分同學得到師生的肯定,從而產生自豪感,工作就會認真積極,并能在班中傳遞閱讀正能量,造就一種名著閱讀的氛圍,起到良好的循環效應。這樣,不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又能提高學生閱讀名著實際效果。
當然,成立名著閱讀學習小組之初,要對名著閱讀學習小組進行培訓指導,他們都是喜歡閱讀,認真負責的同學,經一番點拔,學習小組就能勝任這份工作。不過,在一段時間內,老師還是要對小組所出的題進行審查、跟蹤與引導。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小組成員對所出的題進行討論,對出題進行推敲。
例如,閱讀《傅雷家書》時,學習小組出的原題:“(二月二十九夜)這封信中傅雷對于莫扎特和傅聰得到了什么結論?”組織學習小組進行討論推敲,后來改為“(二月二十九夜)這封信中關于傅聰對莫扎特的評價中傅雷得出什么結論?”
學習小組在討論推敲中得到鍛煉,慢慢地,所出的題目質量不斷提升。學習小組還學會了分類出題,每次布置的作業都能涉及基礎知識,文本理解,閱讀感悟等方面內容,如下圖:
在學習小組出題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習小組的閱讀收獲動向,對學生的教育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學習小組在《傅雷家書》的作業中出題“《三月十七日》這封信中,傅雷仍固有的肉種人生觀是什么?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真正的交融又是什么?”這類閱讀題,可以說是學生在閱讀感悟中思想的思考與升華,說明學習小組在自主出閱讀題,布置作業中,起到良好的閱讀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實踐,閱讀作業可以適當地交由學習小組進行檢查與批改。學生對同學批改的結果容易產生質疑,學生在懷疑中進行二次學習,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形成良好閱讀討論氛圍。
嘗試學生自主出題,相互完成。這部分是探討讓全班的學生進行自主出題,并讓學生對所出的題進行相互完成。經過兩周的探索,由于學生的學情限制,超過九成的同學對出題有困難,就算能“應付”出題,也是東湊西拼,質量相當低,還容易導致相互抄襲。這部分實際操作也有點難,難以對學生閱讀文本進行“監控”,容易流于形式,整效益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這種做法不適合我所擔任的班級,不適合學生學情。這樣“勞民傷財”,“表面風光”的教育手法,只會引來“好看”,做法也偏離了初衷——“讀”文本。
作為語文老師都應與學生進行名著文本同步閱讀,就算之前讀過,也應再次與學生進行同步閱讀。師生同步閱讀有利于師生閱讀交流,教師還能及時引導學生閱讀,準確地為學生解答閱讀遇到問題,老師的閱讀示范對學生也起到促進作用。
布置作業與檢查的目的是牽引學生去“讀”文本,通過布置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名著文本,起到牽引力的作用,檢查是為了了解學生“讀”的情況,起到推動作用。其實說起,是挺簡單的事,但貴在堅持,貴在不偏離,貴在穩得住,腳踏實地從“讀”起步,讓“讀”占據名著閱讀教學,讓“讀”重燃生機!有了“根”,名著閱讀教學才會“枝繁葉茂”,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