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紅
【摘要】 ?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樂學善學,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長期以來,中學思想政治課忽視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這一客觀事實,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何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適應學生個性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呢?本文就這些問題作了一些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 ?學生主體性 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7-052-01
學生的主體性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表現出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也就是說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能力和主體需求,對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手段等做出有條件的選擇,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對學習活動能自我支配和調控,掌握知識技能、發展個性品質。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采用合適的教育模式,激發他們的認知潛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僅僅把學生當成教育的對象而忽視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這一客觀事實,尤其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主要表現在:
——重教師輕學生。教師處于決定和支配的中心地位,“是學生行為的塑造者”,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方以及教學評價等均由老師確定和操縱,學生被當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從書本出發,通過機械的重復來掌握知識。在這種理論中,教師是絕對的權威、真理的化身。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展,主體地位喪失,因此有人批評我們的教育中“沒有兒童”,是“無人”的教育學。
——重理論輕實踐。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中學思政課的根本任務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青年學生是社會人,需要社會化才能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更好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但現有的教學模式重視理論的傳授,忽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實踐——理論——實踐的規律不相符,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難以做到學以致用。
——重灌輸輕探究。傳統的教學緊緊圍繞著“課本、課堂、考試”,強調學習知識本身而不關注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過程,忽略了“授人以漁”、學會學習、提升能力的目的,甚至產生了“高分低能”的問題。
上述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對學生的主體性重視不夠,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使我們培養的學生缺乏主體性,缺少自主的精神、創新的精神。如何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適應學生個性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呢?
一、轉變觀念,以生為本,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想政治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求教師自身轉變觀念,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明確“學”是教學的中心,教師的職責在于“引路”,“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
二、改革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切實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
1.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位置,把握主體角色,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功的關鍵不在于外界而在于自身,正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一個缺乏內在學習動機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是注意力分散,就是犯困,怎么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呢?為此,教師應該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之明確學習目標,意識到每一個具體學習過程的重要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把書本理論與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和他們所關心的熱點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驅動下,關注社會,關注實踐,不斷增強政治課教學的針對性、時代感和吸引力。
2.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過程應當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過程,教學如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很容易陷入“一言堂”和“滿堂灌”。因此教師應該恰當地組織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師可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堅持“問題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給學生留出充分的獨立學習時間和空間,指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教師在備課時既要注重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聽取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需求,據此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堅持“活動教學”,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組織探究活動、問題辨析、案例分析、辯論賽、演講等豐富多彩的開放性活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表達,增強政治課的吸引力、說服力,讓科學理論春風化雨、滋潤心靈,讓學生真學真信、愿學愛學。
3.堅持“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創造性地發展。創造性的發展實質是學生通過學習獲得創造性學習的方法,培養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傳統的教學“傳授—接受”模式有利于將人類所積累的知識經驗傳遞給下一代, 但其實質是“灌輸”,它將政治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簡化為知識學習的單一目標,強調了知識本身,忽視追求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以及責任感、價值觀等的培養。而主體性教學要求在教學中不僅要“授人以魚”,更強調“授人以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提高學生掌握和運用科學理論的能力。它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觀的實踐,強調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因而更有利于學生的持續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張天寶.《主體性教育》,2001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