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紅
【摘要】 為了推動我國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革新,真正落實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幫助其健康快樂地成長,小學語文課程在小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之上,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并進行了教學實踐。其一,通過解析小學課程標準,提取重要的內容;分析重要的內容,逐步敘寫目標;明確教學目標,并將其作為教學導向,將小學課程標準落實到位;其二,設計教學工具,使教學流程標準化,指引教師從全局考量各個教學板塊怎樣使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以及教學評價的統一。
【關鍵詞】 小學課程標準 教學目標 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6-035-01
0
一、解析與實踐
(一)以教學目標為導向,落實小學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
教學目標是為了完成期望的教學效果,即期望學生能夠學會什么。《基于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的意見》中提到了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指的是要結合課程標準設計課程教學觀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課程教學實踐以及教學評價。因此,教學目標是否明確,闡述是否合理等對在小學課程標準基礎之上進行教學活動具有實際的意義。
小學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是要用一種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這對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指明了方向,但是對于一些一線教師的教學評價不夠精確,因此,需要在研究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提取出其中的重要內容,根據實際的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對每一條的課程標準要求進行逐步地敘寫目標,通常是從年級階段的目標到學期目標,再到單元目標,最后到課時目標。
1.解析小學課程標準,提取重要內容
“解析小學課程標準,提取重要內容”指的是在了解和掌握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緊密圍繞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提取其中的重要內容。筆者以小學階段的“識字寫字”和“閱讀”教材內容做下詳細的說明。
(1)在“識字寫字”的教材內容里,課程標準要求借力漢語拼音來擴充識字的數量,要認識并會寫2500個中文漢字,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拓展識字范圍以及認識生字詞并會寫。
(2)在“閱讀理解”的教材內容里,課程標準突出以下幾點:能夠認識并了解課文的字詞和主要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習慣;能夠根據語境的變化理解詞句的含義;能夠理解文中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并感悟出自己的體會;能夠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夠傾聽別人的訴說,理解別人要表達的意思;能夠靈活運用普通話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滿足課程的要求,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分析重要內容,逐步敘寫目標
教師在提取重要內容之后,可以結合具體的內容做逐步地目標敘寫,這樣十分方便,在分析重要內容、進行目標敘寫的過程中,需要明確以下兩大關系:
(1)明確課程標準與教材內容之間的關系
課程標準是教材內容編撰的基礎,教材的內容體現了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所以,教師在研究教材的時候,需要結合教材的編撰目的、文章的特征、編撰的方式等,梳理課程標準如何通過教材的內容達到。
(2)明確課程標準與學生實際情況的關系
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之上,將教學目標進行精細化,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學習的方法等,使得課程標準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達標。教師還應該留意課程標準的制定,不僅要考慮到絕大多數的學生,還要能夠針對個別的學生,課程標準的制定需要符合學生的不同情況。如果大部分學生都已經達到標準或是超越了標準,教師不應該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是應該多加激勵學生進行課外的一些學習活動,更加推動自己的個性發展;如果大多數學生都沒有達到標準,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實情,經過精心的調整,使之達到目標的要求,要合理地放寬達到目標的時長,并且給予學生一對一地指導等,協助其達到課程標準,通過在明確課程標準與學生實際情況關系的前提下,教師逐步進行目標的敘寫。
在進行目標的敘寫時,需要按照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建立學習的效果圖,使對應的學習內容和行為清晰化,然后再按照學習效果圖,從行為的執行者、行為的表現、行為產生的條件以及行為的程度這四點進行目標的敘寫,這種敘寫的特點是重視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一種形象化、可預期、可評價的方式。在敘寫方式上用到的行為動詞要清晰化,而這些動詞是按照實際的學習內容要求所達到何種標準的體現。
在分析課程目標和敘寫目標時,會出現行為動詞與學習概念相等、大于或小于的組合方式,這需要結合實際的學習情況、學習內容進行重組敘寫,確保目標敘寫的精準性和可評價性。在課程標準作為教學目標導向的前提下,分析教材、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編排學習任務等需要緊密圍繞目標。與此同時,要按照標準的流程,逐步進行編排,并且要經常回顧,重復雕琢,考量是否與目標相統一。
(二)設計教學工具,使教學流程標準化
在課程標準的教學基礎之上,是一種覆蓋了全國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實踐性研究,教師的差異化會左右課程標準的具體實施,因此,教學工具的設計就變得十分有用,用教學工具協助教師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能夠為規范化的教學提供保障,繼而降低了因為認知不同導致實施不到位的現象。
二、結束語
推動在課程標準基礎上的教學評價進程,需要更深刻地了解學生的發展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教學的過程能夠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應該鼓勵教育部門以及教學研究部門制定出一系列的具體要求,讓教育工作者將教學方法的研究、教案的研究、教學內容的呈現、教學的論壇以及課題研究等靈活地進行運用,也可以再進行一些課程標準教學的課題培訓,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
[ 參 考 文 獻 ]
[1]陳銀萍,張珊珊.基于“繪事后素”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J].基礎教育參考,2019(6):68-69.
[2]黃月芳.善于發現勇于實踐——淺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