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的一天,一位名叫湯森的歐洲人來到菲律賓旅游。在向導的帶領下,湯森乘坐小船來到了米沙鄢群島。一上島,他們眼前便出現一個個圓錐形的小山丘,幾乎占據了整個島嶼。它們有高有低,高的大約有120米,矮的估計只有40米左右。
這些奇特的山丘令湯森大感意外,他在小山丘之間轉來轉去,不時用手摸摸山體,并詢問導游,這些山丘是不是島上人修建的墳墓。導游回答說,這些山丘并不是島上居民修建的墳墓,他們根本不可能修出這么大、這么多的墳墓。這些山丘是自然形成的。
隨后,湯森和導游兩個人爬到了附近一座稍高點的小山上,居高臨下看去,山丘群的全貌呈現在面前:那些圓圓、尖尖的小山丘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地上,它們全身披滿了褐色的干草,看上去仿佛一個大盤子里盛放的食品。
“巧克力!”湯森脫口而出。的確,這些山丘的形狀和顏色太像巧克力了。
后來,又有不少人來到米沙鄢群島參觀。經過仔細勘察,人們發現,這里的圓錐形小山丘共有1268個。它們身披厚厚的草皮,雨季來臨時,這些山丘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看上去像一個個綠色小茸球;而當旱季來臨時,山丘褪去綠色的外衣,變成土褐色,與巧克力的顏色十分相似,猶如一排排大號巧克力,又似一個個超級大饅頭堆放在小島上。
關于“巧克力山”的形成,科學家們有種種推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認為,“巧克力山”是由于火山噴發形成的。
菲律賓是著名的火山之國,米沙鄢群島附近的海底下,更是隱藏著許多海底火山。專家認為,在很早以前,米沙鄢群島附近并沒有島嶼,只是一片蔚藍色的大海。在一次海底火山噴發中,大量的巖石從海底深處噴射出來。后來,這些巖石表面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石灰巖。再后來,隨著地質運動,海床逐漸抬升,并從海水中露出海面,形成了米沙鄢群島。在長期的雨水侵蝕和風化作用下,裸露的石灰巖慢慢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孤立的山丘,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巧克力山”。
專家們經過勘探發現,這些“巧克力山”的確都是由石灰巖組成的:一塊塊巨大的石灰巖從地面拔地而起,伸展到40~120米的空中,形成了獨特的山丘。不過,這里的石灰巖山體與一般石灰巖地區的地貌并不相同。因為在水的長期侵蝕下,石灰巖容易因化學反應而形成溶洞、天坑等地貌;但在這個小島上,人們沒有發現這些地貌現象。專家推測,這可能是因為當地氣候分為雨季和旱季,盡管雨季降雨充沛,雨水對石灰巖有侵蝕作用;但是一到旱季,侵蝕便會中止,更兼島上地下水匱乏,所以,這種侵蝕十分緩慢,還未形成溶洞和天坑。
(摘自《奇聞怪事》2019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