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治國
摘 要:高中教育被視作最重要的人文教育階段,近年來社會對于高中教育的發展的關注不斷提高,尤其在高中化學知識方面的教學層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從現階段高中化學教育的現實狀況出發,總結了目前高中化學教育在化學素養的培養方面存在的幾大問題,并剖析其原因,嘗試提出與之對應的解決措施,以幫助進行對高中化學知識教學的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素養;化學知識教學
引言:
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教學,以化學理論的概念教學與公式的運算為核心內容,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優秀的理論知識,更能夠進行綜合的應用。而能否順利地對學生進行綜合化學素養的培育,是對高中化學知識教學的水準高低的一大衡量標準,需要具體分析目前教學體系下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幫助討論的進行。
一、當下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理解程度淺薄
在現行高中化學教學體系下,應試的課程安排,使學生的化學學習浮于公式層面,而沒有深刻地理解其含義、來源,使化學在學生眼中成為了沒有歷史的“空中樓閣”。
(二)缺乏聯系生活的思維
由于在應試教育體系束縛下,學生過度地進行對某一化學知識點的刷題與練習,導致其對化學的組成部分是割裂于生活的一條條冷冰冰的公式,無法與生活產生緊密的聯系。
(三)無法舉一反三
在日復一日的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聽取知識的課堂形式中,學生逐步喪失了對化學科目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其拓展思考的意識被嚴重抑制,自主學習化學的素養大大降低。
二、完善措施
(一)深化化學史觀教育,重塑學科理解
一項學科的歷史,是對于其科目的淵源、發展的整體性歸納,也是在現今高度整合統一的教育理念里,作為有著高度探索精神、對真實的歷史有著了解渴望的高中學生所期待去接觸的學科史觀。因此,基于化學素養的化學教學改革,必須從對化學科目的發展史的教育進行深化革新,要扭轉當前化學教育體系中對于化學史采取不重視態度的現象。例如,現今大部分高中的化學課程中,將化學史的內容高度凝練于高一上冊的最初一兩節課,進行籠統的化學史教育。這樣的教學安排是基于在應試的教學體系下,快速進行對學生的整體化學歷史觀念的粗略灌輸后,方便進行大量的習題練習的考量。在這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教學,不是注重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或其對化學的自我認知,而僅僅是看重學生在寫對應的高中化學題目時的得分率高低,并以此作為評判進行對學生化學學習能力的評估。在新型的化學素養教育視角下,要根本性地扭轉這一國內應試教育思維的僵化局面,必須從課程安排出發,要將原先被不合理整合至一節課的化學史按高中規定的章節進行有歷史邏輯的分章節敘述的內容分布,保證每一節課堂能夠有五分鐘左右的化學史闡述環節,通過對學生化學史觀念的塑造,重塑他們對化學科目的認知,強化對化學理論的深層理解。
(二)注重聯系生活的意識培養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教育體系中,強調理論的背記與公式的套用,兩大聯系模式,即記憶與計算。但在應用的思考方面,卻缺乏對高中學生的引導與啟迪。這導致一個普遍的現象,即在正式的化學考試中,往往與生活關聯更緊密的場景聯想題,會使學生更為棘手。例如一道典型的選擇題:試問在生活用品中,碘酒中的碘、暖寶寶中的鐵粉、抗酸藥中的氫氧化鋁和尿不濕中的聚丙烯酸鈉,它們中哪個的用途與還原性相關?在這一道題目的考量中,存在著兩個考驗點,一是學生對于各類成分的化學性質的掌握程度,二是學生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了解程度。在前面的例題的教學中,曾有一個男學生提問過“暖寶寶究竟是什么”的問題,這樣的疑問,折射出的正是當下化學科目教學的漏洞。高中的化學知識教學過分注重對于理論常識的灌輸,只為讓學生在長時間的理論學習與題型練習中能夠形成對某一類型的化學題目的記憶,使其掌握某種做題的套路。這是針對于現下應試教育的捷徑式教學方式,但一旦拋開了應試的目的,學生是否連在生活中把潔廁靈和84消毒液一起使用會導致氯氣中毒都不一定知道?要使高中學生習得的化學理論不囿于理論框架,實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高度應用,要從高中化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的方式進行改觀,在每一章節的教學中,對當堂的化學原理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行聯系教學,使學生形成化學與生活高度結合的應用常識,形成正確、靈活的化學知識意識。
(三)強化師生互動,拓展學習思維
傳統的化學知識教學體系中,對于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形式簡單地用幻燈片與黑板板書作為媒介,進行知識從教師這一發送端到學生這一接收端的傳輸。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缺乏師生間的良性互動,極其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惡心理,同時產生對于教師講解的依賴性,使自主學習化學知識的能力大大降低。因此,基于對化學素養的培育考量,要實現化學課堂的師生互動的優化。例如在課堂中,可以適當加入小組實踐的部分。以“鈉的性質的實驗”為例子,將學生按六人一小組的形式進行分組,每一小組分發一份剛切割下的金屬鈉,誘導他們進行對金屬鈉在空氣下放置的外形變化的觀察,同時指引他們進行對將金屬鈉置入滴過酚酞溶液的盛水燒杯的實驗,觀察其實驗現象。在完成了課堂實驗后,由各個小組推選小組長的形式,進行對實驗結果的歸納與交流,并思考其中的化學原理,類比至其他物質設想是否有相同的性質。通過學生自主進行對化學知識的實踐學習與交流的形式,使學生在化學學習中不再處于被動局面,而能夠與教師、同學進行積極的溝通,拓展自身的學習思維,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結束語:
高中化學知識教學的改革,要基于對現階段高中化學教育體系的現實問題的針對性診斷,并以學生的學習習慣出發,通過改革教學內容、課堂形式等方式激發學生對化學科目的學習積極性,形成正確的化學理念,成長為具備高度化學素養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支架式教學設計研究[D]. 聊城大學,2017,67(23):000134-000135.
[2]寸得欽. 基于高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機化學教學研究[D]. 云南師范大學,2017,89(89):000123-000124.
[3]徐巧蘭. 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 新課程(下),2017,78(9):000139-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