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摘 要:故事在語言學習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傳統語言教學普遍存在忽視故事作用的情況,這種情況普遍存在于語文和英語課堂中,導致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吸引學生的魅力,影響小學生英語學習質量和效率。本文從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中開展故事教學的作用入手,分析并探討小學高年級英語故事教學的具體方式方法,希望可以為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水平提高提供一些參考,希望同學們都能夠在英語學習中找到樂趣。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英語;英語故事教學
引言:在語言教學中開展故事教學十分有必要,原因很簡單,對于學生而言,干巴巴的語法、詞匯、聽力、寫作明顯吸引力更低,而故事本身具有趣味性、連貫性,更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對于小學生的學習而言則十分重要。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師應當積極進行故事教學,充分激發小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滿足小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然后再從故事口述等方面培養小學生的聽力、口語表達等能力,用故事教學獲取多方面的教學成果。
一、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中開展故事教學的作用
(1)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面臨著詞匯量上升、語法難度上升、閱讀量加大的困難,而能夠幫助小學生跨過年級升高的門檻,幫助小學生更有信心的去完成英語學習任務,不至于出現厭倦英語學習的問題。
(2)培養小學生的英語思維
在小學高年級英語學習中加入故事教學,能夠在故事閱讀、口述的過程中調動小學生的思維,這是因為小學生在聽故事、說故事過程中,必然會動腦。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大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
(3)發展小學生的語言能力
很多小學英語教師覺得故事教學就是應用在閱讀教學中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小學生更喜歡聽故事,也愿意說故事,這就能同時鍛煉小學生的聽力和語言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二、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中開展故事教學的具體方式方法
(1)借助英語故事激發小學生的興趣
英語故事在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中可以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展開,以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英語unit 1 My day為例,課文中是兩個同學在對話,在探討一天中的時刻問題,這就是一個小故事,教師可以分配學生角色,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挑選角色,進行對話練習,組成一個小故事。學生的故事對話可以遵循原文,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延展。在開展故事教學過程中,小學生不是平板的跟隨教師進行閱讀,也不是跟隨音頻進行聽學,給小學生帶來的新奇感非常強烈,能夠有效激發小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為與初中英語銜接奠定基礎。
(2)將英語故事制作成連環畫
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中通常包括了正文、let’s try 、let’s talk 、let’s learn 、ask and write五個部分,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根據制作ask and write部分制作連環畫,將所問、所答制作成簡單的圖文卡片,連接在一起形成一本簡易的連環畫書。這個方法能夠將枯燥的英語學習轉化為游戲,讓小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有效激發小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鍛煉小學生的英語書寫能力、表達能力。
(3)教師要對小學生的故事學習進行恰當評價
每一次課程的故事教學形式都不會完全一致,不同英語基礎水平的學生展現出來的效果也不同,教師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具有針對性,要進行分層評價,對不同基礎、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區分對待,而不是混為一談,這樣容易打消小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教師在進行故事評價時,不要僅僅進行口頭評價,可以用加分、小紅花、墻面展示等具體形式進行評價,培養小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榮譽感,培養小學生習慣優秀,激發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動力。
三、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中應用故事教學的注意事項
故事教學可以安排在課程開講的開篇,也可以放在中段或尾聲,這需要教師根據課程教學需要進行安排,需要注意的是故事教學的質量。首先,小學生要理解故事的大意,無論小學生是講故事的一方還是聽故事的一方,都要做到理解故事大意。其次,小學生理解故事中的單詞、句型、語法應用,這是小學生從故事教學中獲得的“干貨”,也是故事教學能夠輔助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在應用故事教學時必須重視小學生對這方面的掌握質量。然后,小學生能夠對故事進行復述、續寫、擴寫,這一部分的掌握質量需要小學英語教師根據故事難度進行調整,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盡可能借助故事教學來提高小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結束語
在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中開展故事教學,能夠借助故事的趣味性、連貫性有效激發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鍛煉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當積極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持續激發小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滿足小學生對游戲、玩樂的需求,獲取多方面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李艷華. 淺談小學高年級英語故事教學[J]. 中國校外教育,2018(08):97+167.
[2]譚愛娟. 一對一數字化環境下小學高年級英語故事教學實踐探索[J]. 教育信息技術,2016(1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