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園
摘要:在新媒體技術優勢的支撐下,新聞作品的轉載、抄襲、洗稿套用等現象變得輕而易舉且漸趨泛濫,嚴重擾亂了傳媒業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針對此種現象,本文著重分析眼下的新聞作品著作權侵犯案例,探究網絡時代新聞作品侵權問題的根源,并提出幾點技術層面的保護對策,以期對新聞作品的著作權保護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網絡時代;著作權;高智商侵權;P2P技術;區塊鏈
網絡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和大眾表達渠道的暢通在給新聞產業傳播途徑與速度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使新聞作品著作權侵權問題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點對點的新型網絡平臺所帶來的嶄新信息傳播模式,在技術上給新聞作品著作權的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近些年來,涉及新聞作品著作權的案件逐漸增多,網絡侵權現象頻頻發生,網絡時代新聞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時代新聞作品著作權侵權現象復雜化
在新媒體時代,侵權現象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轉載、抄襲、改編套用,而更加趨向復雜化且難以斷定。例如2019年年初引起公眾熱議的“甘柴烈火”事件,自媒體運營者黃志杰在他的個人公眾號“呦呦鹿鳴”發表文章《甘柴烈火》,從武威記者被抓事件切入,講述甘肅官場和媒體之間的故事,獲得很高的傳播度。但財新網的記者王和巖則在社交媒體指責《甘柴烈火》抄襲,稱文中主要內容均出自財新的幾篇閱讀付費報道。呦呦鹿鳴又以文中三次交代財新網的消息來源為由反擊,不認同抄襲。隨后財新網主編發文指責自媒體不花成本、不采訪,竊取他人勞動成果的行為實際上已經構成侵權。在“呦呦鹿鳴”與財新網一來一去的爭辯當中,可以看出當今網絡環境下關于新聞作品的侵權界定是十分復雜的。
現行的著作權法規定在改編和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新作品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但其只能保護思想的表達,不保護表達的思想。新聞事實屬于事實范疇,無論被誰先發現,仍在思想上屬于公眾資源。同時財新網的調查報道不僅包含客觀事實,也帶有采訪人的主觀解讀,因此是具有原創性質的,理應受到著作權保護。由此來看,《甘》文雖然沒有構成法律意義上的著作權侵權,但在創作倫理意義上仍屬于一種侵權行為。針對此種復雜的侵權現象,社會需要提出更加全面的著作權保護措施,真正做到原創在哪里,保護就在哪里。
二、網絡時代新聞作品著作權侵權根源
(一)高智商侵權行為具有很強的隱蔽性,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新媒體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這使得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侵權成為憑借特定技術手段而實施的高智商侵權行為,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給取證和維權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一方面,與傳統媒體侵權簡單的照搬照抄、改編套用不同,新媒體平臺往往會采用數字化的手段復制或轉載其他媒體平臺的新聞作品,諸如利用深度鏈接的技術使新聞作品跳過被鏈接網站而出現在自己的平臺上,這種隱蔽的侵權方式給調查取證造成了很大難度。另一方面,互聯網的隱蔽性、虛擬性、跨地域性和信息傳播的即時性等特點為侵權行為披上隱身衣,使侵權主體難以查明,同時對于被侵權者來說,追究侵權者的責任很可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維權難度的增加會更加助長侵權者的氣焰。
(二)P2P技術增加侵權行為監管難度。雖然現階段的數字媒體業務還是以集中服務模式為主,但是伴隨用戶日益增長的媒體業務需求,以P2P點對點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流媒體內容分發模式已經逐漸成為媒體產業的發展方向。網絡節點之間擺脫中央服務器的平等連接關系能夠實現用戶間無障礙的直接聯系,使內容資源實現最大程度上的共享利用。一方面,P2P模式所帶來的終端之間的對話,使得用戶與用戶之間只需啟動設備連接網絡.就能夠實現內容的共享與傳播。另一方面,在擺脫中央服務器限制的同時,也造成網絡終端分散于各個角落。這使信息的網絡傳播監管變得越來越復雜,對于新聞作品著作權的管理和保護更是難上加難。
三、網絡時代新聞作品著作權在技術層面的保護措施
(一)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數字資產存儲。區塊鏈本質是基于互聯網的去中心化賬本模式,它去中心化、公開透明、防數據篡改的特點與媒體行業具有很多契合點,在技術上能夠有效保護新聞作品的著作版權。區塊鏈中的P2P數據存儲模式能夠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文件加工成嵌入相應時間戳和身份信息的數據塊,每個數據塊都被存放在各個節點上,用戶在瀏覽和使用時產生的修改信息也能夠即時傳播到其他節點的數據塊中,這樣即使某個節點的作品內容被改編利用,其他節點也能夠查詢到其修改內容的來源,這樣就保證了版權的維護。
例如前文提到的“甘柴烈火”事件就可以借助區塊鏈進行解決,在區塊鏈內容社區中,財新記者發表的調查報道會被嵌入時間戳及身份信息,當呦呦鹿鳴公眾號對其報道中的內容進行引用時,他所引用的不是簡單的文本,而是一段帶有時間戳和財新記者身份信息的特殊超文本。即使呦呦鹿鳴會整合改編這個片段,也只能改編其文本層,不能改變文字層下面隱藏的數據信息。當呦呦鹿鳴發表他的再創作文章并獲得盈利時,區塊鏈就能夠通過智能合約追溯文章中隱藏的數據信息,自動、自然、自覺地分潤給財新網的王和巖記者。這種區塊鏈技術手段,能夠使新聞作品的著作權得到及時高效的保護,是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廣使用的。
(二)反復制、數字水印、數字加密等其他技術手段。除去區塊鏈技術,還有很多其他可以防止他人非法使用和傳播原創型新聞作品的技術手段。例如可以研發反復制設備,控制其他媒體平臺對于新聞作品的復制,以及使用電子水印或數字密碼加密技術來識別著作權人,亦或是使用網絡追蹤系統來對已發表的作品進行網絡追蹤,實時監測并嚴懲侵權行為等等。
總而言之,解鈴還須系鈴人,網絡時代的侵權問題還需從網絡技術根源上入手解決。形成既治標又治本的技術層面保護對策,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對新聞作品著作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