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壯
摘要:公共政策執行是公共政策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公民意識的覺醒和民主法治化進程的推進,公民參與公共政策過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執行既有理論價值,又有現實意義。文章對我國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公民參與面臨的主要障礙進行分析,并在其基礎上提出提升我國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公民參與的途徑。
關鍵詞:公共政策;公民參與;政策執行
一、公共政策執行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之一。簡單來說,就是把公共政策方案轉化為客觀現實的過程。具體來說,指的是政策方案被采納以后,政策執行者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運用各種政策資源,將已經制定好的政策內容轉化為現實結果的過程。而公共政策的有效執行,需要公民的有效參與。公民參與政策執行既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又是公共政策民主化的內在要求,亦是公民享有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各項事務的權利體現。公民參與政策執行有利于確保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價值取向,也有利于公共政策得到社會和公眾的普遍認可和接受,更好地實現政策目標
二、公民參與
公民參與的概念來源與政治學,在民主政治深入人心的今天,越來越多得出現在公共政策過程之中。公民參與是公民權力運用的過程,其作用是使當前在政治經濟生活中權力不足的公民群體,能夠通過公民參與實現權力的再分配、再平衡,使他們的訴求能夠被執政者知曉、考慮,并在未來得到實現。公民參與的有效性是公共政策過程中公民權利有效保障的基礎,使防止公共權力行使者和參與者公平、公正、客觀的滿足公共利益,防止因公權力濫用損壞公共利益;公民參與的過程,是民主政治深入人心的過程,在公民參與過程中積累政治參與的經驗,增加參與本領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公共事務管理逐步走向多元化、協商化,因而需要廣人民群眾參與其中,包括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也必須要充分體現出人民的意愿。
三、公民參與在公共政策執行中的問題
3.1公民自身障礙
首先,公民參與意識不足。政治環境是公共政策環境的一部分,對公共政策的執行有重要影響。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公民政治意識和參與意識不足,因而有我國政策執行過程中公民參與不足的問題。其次、公民參與能力有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共政策的過程也越來越趨于專業化和復雜化,公民參與時需要較多的專業技術知識。然而,很多公民所掌握的知識相對有限,普通的公民很少具備與公共政策相關的專業技術知識,這就影響了他們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的效果和積極性。
3.2政府主體的障礙
一方面,有些政府相關人員對公民參與存在不信任。他們認為公民參與的主體是位于各種不同領域的普通公民,當他們的利益需求沒有得到預期的實現,就會選擇非制度化的方式進行參與,制造一些群體性事件以表達他們的不滿并期望自己利益的實現,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和不穩定。另外,還有一些政府人員認為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他們的事情,不關社會公眾的事,公共政策過程只要由他們獨自來完成就可以,并不需要社會公眾的參與。所以他們對公民的參與進行百般阻撓。
另一方面,政府也有“經濟人”的利益需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有些政府人員也會去謀求自己的個人利益最大化,所以當公民在參與公共政策的過程中如果有損害到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對公民參與進行阻止,這就不利于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公民參與。
3.3公民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的制度還不夠完善
我國的憲法規定了我國的公民享有言論自由權、參政權等一些基本政治權利。在公民參與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具體程序和具體方式等方面都沒有做出相應的較為具體的法律規定,這就導致公民缺乏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的具體化的規定,使得公民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缺少相應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因此,要努力完善我國公民參與方面的法律制度,提高我國公民參與的制度化水平,使公民更好地參與公共政策執行過程。
四、公民在參與公共政策執行的對策
4.1明確公民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首先,我國應當從法律層面入手,明確公民參與政策執行過程的主體地位,加快公民參與政策執行的法律化建設與制度化建設。進一步在法律和制度上就公民參與政策執行過程的內容、依據、程序、途徑等做出明確的、可操作的規定,以確保公民參與政策執行過程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其次,公民首先應當明確自身參與政策過程是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權利,主動提升自己的政治意識。積極主動學習政策相關知識,提高對公共政策的認識,為正確解讀與分析各類公共政策文本及其背后的精神實質打好基礎。
4.2通過教育培訓轉變政策執行主體的行政理念
政府應當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轉變政策執行主體的行政理念,讓各級政策執行人員深刻理解公民和政府都是公共事務的管理主體與公民參與政策執行背后的政治邏輯。逐漸改變某些政策執行人員對于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執行過程的抵觸情緒。公共政策執行主體只有轉變行政理念,從心理上認同公民在管理公共事務中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從行動上對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執行予以配合與支持。
4.3加強制度化建設,完善公民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的制度體系
一方面,完善我國在公民在參與公共政策過程方面的法律規章。除憲法對公民的政治參與的權利具有相關的規定以外,對公民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的方式、途徑等應在相關法律上作出具體與詳細的規定,使社會公眾參與公共政策過程時有據可依。此外,還要加強在公民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的表達機制方面的完善。尋找和拓展其他適合公民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的利益表達的渠道,促使公民能夠更加積極和更加有效地參與到公共政策執行的過程中來。
五、結論
綜上所述,促進公民在公共政策整個過程中的積極參與,有利于公共政策的合理化和科學化,也有利于社會的公共利益的有效實現,而且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完善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相當深遠的意義。但是,目前我國的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公民參與還面臨著一些困境,這些困境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到公民參與到公共政策的執行過程中來。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在國家、公民個人以及社會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推動公共政策執行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