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芳
摘要:平原造林工程作為北京市林業建設的重點工程,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凈化空氣、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保障首都生態安全,提升城市生態環境,滿足市民游憩需求,實現綠色發展、集約發展、和諧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關鍵詞:平原地區;新造林地;地被;防風固沙;水土保持
一、項目區概況
大興區位于首都南郊,距市區21km,地理坐標為北緯39°26′-39°50′,東經116°12′-116°43′,南北長42.7km,東西寬45km。總土地面積l036km2,其中耕地6.1萬hm2。全區地勢平坦,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高度為32.5m。
大興區地處中緯度,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高氣爽,冬寒干燥。年平均氣溫11.6℃,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4.8℃,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8℃。全年無霜期平均210d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732h。年平均降水量556.4mm,7~8月汛期降水量約占全年的63%。
區內有永定河、鳳河、新鳳河、天堂河、大龍河、小龍河、旱河、岔河、涼水河等14條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全境,分屬海河水系兩大分支北運河和永定河水系,河流總長298.7km,除永定河外,均為排灌兩用河道。永定河大興段自1980年起河道一直全年干涸,全區水資源嚴重匱乏,2011年6月地下水平均埋深18.32米,是北京市嚴重缺水地區。
土壤多為河流沖擊的沙壤土,主要土壤類型有沙質壤土和潮沙土,PH值為8.8-9.1,全區土壤平均有機含量僅0.94%。
大興區現有有林地面積24053hm2,林木綠化率25.5%,活立木蓄積116.6萬m3。農田防護林網總長度4416km,網格3800個,片林面積5964hm2,基本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防護林體系。
二、新造林地地被的作用
地被是保護環境、控制污染的有效措施,具有改善小氣候、保持水土、吸附塵埃、凈化空氣、降低噪音、美化環境等功能。新造林地地被的作用主要體現為生態效益、景觀效益和經濟效益三類。
1、生態效益
地被在林地表面形成覆蓋層,有效減少塵土飛揚。地被根系密布在土壤表層,能夠蓄存大量雨雪水分,減少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地被有調節小氣候的作用,炎熱的夏天,能吸收太陽輻射,同時散發大量水氣,增加空氣濕度,降低空氣溫度2 3度。地被有吸煙滯塵,凈化空氣的作用,植被植物的葉片總面積大,能吸附空氣中的飛塵,還能吸收、固定大氣中的有害物質。
2、景觀效益
種植地被使林下空間干凈、整潔,合理配置可與喬、灌木形成互補,豐富林相層次,實現植物群落和植物配置的自然美。本文將以景觀效益作為主要目的,培養的地被列為景觀主導型地被。
3、經濟效益
地被植物可以產生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效益,如種植花生、大豆等農作物,可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種植二月蘭、地被菊等花卉可以提高觀賞效果,促進旅游;種植沙地柏,可以減少除草用工,間接增加了經濟效益。本文將以經濟效益作為主要目的,培養的地被列為經濟主導型地被。
三、水土保持措施
平原造林項目初期,由于整地、挖坑、栽植林木,破壞了地表原有地被,導致地表處于裸露狀態。林木栽植后,初期生長量小,郁閉度低,大興區平原造林立地大部分為沙土,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揚沙起塵,種植地被有助于保護裸露土地,保留土壤水分,起到水土保持作用,因此種植地被是非常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四、實施效果及效益分析
1、實施效果
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后,自2012年開始,對青云店、榆垡、龐各莊、瀛海、采育等觀測點進行了跟蹤調查,植被生長高度處于0.1米到0.5米之間,生長勢全部良好。植被蓋度達到到90%以上的植被主要有二月蘭、草花組合、沙地柏、八寶景天、石竹,其中草花組合生長最快,經過三個月的生長期,蓋度已經達到91%,其次是二月蘭和石竹,經過十個月的生長期,植被蓋度達到92%和98%,再次是八寶景天,經過兩年的生長期,植被蓋度達到95%,最后是沙地柏,經過三年的生長期,植被蓋度達到95%;植被蓋度在90%以下的植被有原生地被、花生和大豆,原生植被經過兩年的生長期,植被蓋度為65%;花生和大豆作為一年生的植被,植被蓋度達到70%。
2、效益分析
一種地被植物可以發揮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效益,產生直接和間接
的經濟效益,如種植花生、大豆等農作物,可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種植二月蘭、地被菊等花卉可以提高觀賞效果,促進旅游;種植沙地柏,可以減少除草用工,間接增加了經濟效益。本文將根據三種不同的生態開發模式進行效益分析,獲得不同開發模式下所產生的效益。
五、結論
本文所提出的三種生態開發的水土保持模式在生態效益、景觀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均能顯示出較好的適用性。平原造林完成后,可根據造林地塊的環境特點和需求,選擇不同生態開發模式,選擇適宜的地被進行種植,取得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此部分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在土壤環境較差或不具備人工種植地被的條件下,可以種植抗逆性較強的沙地柏或是通過控制原生植被高度,選擇性培養等方法,使其發揮較為理想的生態效益。
(2)在土壤環境較好的條件下,可以重點關注造林地塊的景觀效益,同時對地塊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加以重視,可以選擇種植二月蘭、草花組合、八寶景天、石竹四種植被,由此可以產生較好的景觀效益,滿足周邊群眾的觀賞需求,同時發揮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保證造林地塊樹木的生長。
(3)平原造林大部分分布在農村周邊,當地居民對農作物有種植需求的可以種植相關農作物,如花生、大豆和其他作物。這種模式既能夠達到獲得經濟效益的目的,還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樹種的成活率。
此外,可以進一步挖掘充實三種生態開發的水土保持模式,對開發模式和林地地被的選擇更加泛化,可分為以下幾點:
(1)可以綜合三種生態開發的水土保持模式,選擇具有生態效益、景觀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地被進行配套種植,使生態效益、景觀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達到防風固沙,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樹種成活率,增加景觀效果和經濟收益的目的。
(2)積極探索各種林地地被經濟,努力實現改善生態、提高景觀、促進旅游,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多方受益、共贏。
(3)地被種植以多年生或自播能力強、植株低矮、繁殖容易、生長迅速、覆蓋力強、花色豐富、好管理、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的為好。
(4)建議在北京沙化地區造林,實現新造林地地被全覆蓋,且應以生態主導型和景觀主導型為主,積極探索生態、景觀和經濟效益具佳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