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卜凌
摘要:目的:研究認知心理干預對四肢創傷患者術前疼痛感受的影響。方法:本次研究數據收集時間為2018年2月-2019年1月,選擇上述時段在我方醫院收治的120例四肢創傷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作為分組依據,劃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其基礎上接受認知心理干預,通過觀察兩組患者臨床干預效果,繼而探討認知心理干預對于四肢創傷患者術前疼痛感受的影響。結果:兩組患者護理前,CD-RISC評分對比無差異,護理后觀察組為(72.45±10.76)分、對照組為(62.88±11.37)分,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認知心理干預應用于四肢創傷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效果顯著,能夠有效降低術前疼痛感受,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認知心理干預;常規護理措施;四肢創傷;手術;疼痛感受;
本次研究以常規護理措施為參照,分析認知心理干預在面對四肢創傷患者術前疼痛感受中的影響與其臨床應用效果,現將具體內容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2月~2019年1月期間于我院收治的120例四肢創傷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作為分組依據,劃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措施,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39.5±2.2)歲。觀察組在其基礎上接受認知心理干預,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23~42歲,平均年齡(40.5±2.2)歲。兩組患者均由意外事故致傷,且意識清晰,可自主回答問題,經前期心理干預后,排除合并有顱腦損傷、功能性障礙者,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已對本次研究內容充分知悉,簽署知情同意書,由我院倫理委員會監督并批準研究內容,基礎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措施,包括術前健康宣教、術中監測與術后生活指導,觀察組在其基礎上,予以患者認知心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術前除基礎的健康知識普及外,還需告知患者四肢創傷手術的疼痛程度,促使其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隨后通過不斷強調手術的有效性與臨床護理的方式促使其消除對自身疾病的擔憂,引導患者自述病情,從而能夠使護理人員與主治醫師能夠更阿基清晰的了解患者真實狀態。做好常規準備后,全程陪同患者,指導其進行深呼吸,通過播放音樂、聊天、按摩等方式協助其放松情緒;留意觀察應激反應,若經相關藥物干預后仍未改善,可選擇共情、積極關注方式,加強與患者溝通,態度良好,語言和善,以最大程度的協助患者適應手術環境,從而保障其能夠以輕松、平和的心態接受治療。同時在干預過程中,需強調疼痛教育,聯合家屬在內,指導其明確發生疼痛的原因,詳細普及術中常見的意外情況類型,告知并發癥的發生機理與處理原則,解釋相關鎮痛藥物出現副反應的原因,從而協助患者建立科學、正確的疼痛認知,以確保其能夠掌握相應的疼痛緩解手段。
1.3觀察指標
選擇心理韌性量表(CD-RISC)觀察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其中包括個人能力認知情況、生活能力、自我接受能力及獨立能力。
1.4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項目數據資料均納入SPSS21.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比較,以率(%)表示,若P<0.05可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干預前CD-RISC評分為(59.46±15.43)分、對照組為(59.03±15.28)分,兩組患者對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t=0.365,P=0.605);觀察組干預后為(72.45±10.76)分、對照組為(62.88±11.37)分,組間對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t=11.325,P=0.001),P<0.05。
3、討論
四肢創傷是類型復雜,病癥損傷機制較為特殊,通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而四肢創傷術是具有極高疼痛程度的手術模式,因此很容易給患者帶來較為嚴重的負面情緒,如恐懼、緊張、焦慮等,若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緩解其負性情緒,將嚴重影響其治療效果與恢復效果,因此加強對四肢創傷患者術前疼痛感受的干預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發現,通過認知心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四肢創傷的負面情緒,強化疼痛教育,與家屬共同進行心理干預,有效避免患者出現恐懼、緊張等心理狀態,從而提升在手術過程中的配合意識,增強患者自信心,構建相應的風險認知能力,并鼓勵其積極接受治療與護理,保持良好的心態,繼而提升健康恢復的效率。
綜上所述,認知心理干預應用于四肢創傷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效果顯著,能夠有效降低術前疼痛感受,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