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蓮
家庭小實驗即利用身邊的材料在課外實驗。它是新教材實驗多種呈形方式中的一種。它的出現既符合了新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要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獲取知識的理念;又極大的豐富了新教材的內容。”因此搞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實施新課程理念的有力保證。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談如何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希望能給同行帶來點有益的啟發。
一、家庭小實驗所起的作用
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 的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最初動力。由于家庭小實驗同日常生活聯系較多、用具簡單,易操作、成功率高、使學生源源不斷的嘗到實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因此就能極大的激發起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并將之鞏固。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科學活動的核心是探究,科學探究也是化學的中心環節。學會探究,在研究中學、在學中研究,是當今學習方式變革的方法。而通過家庭小實驗的教學活動的開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自信心,還可以不斷的鼓勵學生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任務。當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被激活了以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處于高峰狀態,繼續提出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可以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生在做家庭小實驗過程中,往往缺少這樣或那樣的材料,這就促使他們開動腦筋尋找一些代用品。比方說用木棒代替玻璃棒、用注射器代替長頸漏斗;再比方說在自制凈水器的比賽后,有的同學提出把各個小組凈水器連在一起,效果更好;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取得成功的滿足感,既為學生的創新奠定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情感。例如在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得出實驗室自制二氧化炭的原理后,我補充讓學生完成一次家庭小實驗,即利用家庭材料自己設計一套實驗裝置來制取取二氧化碳,結果學生設計了很多套富有創新的裝置。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我國《國務院有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并倡導合作學習,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導相長。”新的《化學課程標準》也指出:“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公民適應社會的生活能力。”合作交流是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在當今社會合作精神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通過小組之間不同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家庭小實驗,是培養學生合作精神中最有效的方式。
5、有利于鞏固書上的知識點 ,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課本中所設計的11個家庭小實驗,無一例外都結合了教材中對應的知識點。例如“黃豆與綠豆” “水與酒精等體積相混”,探究1+1是否等于2的小實驗,結合了教材中的物質的分子間有間隙的知識點;自制簡易凈水器的小實驗則結合了教材中的凈水原理…….學生在動手做時無形中就鞏固了書上的知識點,提高了知識運用的能力。
二、進行家庭小實驗教學的方法
教師在思想上重視,把家庭小實驗列為教學計劃、作為備課的內容之一:什么時候布置學生完成?要注意哪些方面?要達到什么要求?教師心中一定有數。只有教師重視了學生才會認真的對待,具體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用好教材上現有的家庭小實驗
新教材共安排了11個家庭小實驗:上冊5個,下冊6個。具體如下:
我開展的方式有兩種:
(1)簡單實驗個個做:對于象“1+1是否等于2” “淬火與回火”“清洗餐具”等簡單易行的家庭小實驗,我要求每位學生在家獨立完成并做好觀察記錄,然后及時組織同學們交流相互補充,并評出最佳實驗明星。如上冊中“推測雞蛋殼中的物質”,在進行學生交流時明顯看出有的同學確實動手做了并仔細觀察了實驗中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及變化,記錄非常的詳細:“我看到了雞蛋殼上布滿了小氣泡,雞蛋一會兒上升,一還兒下沉;上升時氣泡破裂了,下沉時氣泡又增多;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也有少數的同學認為不屑一做僅僅是憑自己的推測去‘記錄’,老師即時進行批評指導,并講清楚實驗對于化學學習的重要性和科學家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通過這些簡單的家庭小實驗的教學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之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而且大大的提高了他們的動手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2) 稍難的采取分組競賽的方式 比方說“制凈簡易幾凈水器”“自制汽水”“制作葉脈書簽”等家庭小實驗。我則采用分組競賽的方式。我把全班分成10個小組,選取一個組長,由小組長布置自己的成員各準備什么東西帶到學校,然后利用中午時間做好,傍晚在實驗室進行比賽。老師發給每個小組一杯相同渾濁的水,要求他們用自己制做的凈水器凈水,然后由10個小組長當評委,評出最佳的凈水器,并授與該小組同學最佳創作獎,并且把該組的成員的名單貼在凈水器上面,保留在實驗室與下屆同學比較。通過這個家庭小實驗展開,不僅鞏固了書上的知識、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這個活動中也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只有大家的團結、合作才有最后的成功。課后同學們仍然意猶未盡,圍著老師要求盡快舉行下次的比賽。可見家庭小實驗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學生學習化學有多么重大的作用。
2、自己設計或改進教材上的活動探究,增加家庭小實驗
自己設計或改進教材上的活動探究作為家庭小實驗的內容,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在學習“空氣”這一節內容前,我設計了一個家庭小實驗:“什么阻礙了水的進入”?操作如下:讓學生找 一個瓶蓋,瓶內放入干的紙片,用玻璃杯壓入水底,慢慢移開玻璃杯,瓶蓋內的紙片沒有濕,思考是什么阻礙了水進入呢?第二天上該節內容。學生的興趣一下就調動起來了,接著我就讓學生分組在課堂上進行下面的課堂小實驗:在一個水槽底粘上一支點燃的蠟燭,再倒入一些水,然后用一只燒杯罩住蠟燭,杯口始終侵沒在水面下直到蠟燭熄滅,冷卻后觀察水面上升的情況。這個簡易的小實驗不僅讓學生真實的體驗了空氣的存在,而且知道測量空氣中氧氣的原理;再如把鐵生銹這個活動探究改做分組家庭小實驗:提前一個星期讓各小組準備材料,星期一帶來放在教室,每天觀察記錄,通過這個小實驗的活動的開展,學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加強。
總之,在新課程的實施的教學活動中:只要教師思想上重視,措施適當,指導得法,家庭小實驗所發揮作用是顯而易見。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家庭小實驗的基礎上,必須重視對學生開展討論,使學生在發展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他人探究經驗的過程中,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鑒別,從不同的高度改進自己學習方法,提高認識、克服獨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確運用所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