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錦結
摘要:在傳統的教學中,是將教材中的知識通過教師的講解傳授給學生,學生一直都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導致學生缺乏動手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強調開展綜合實踐課。綜合實踐課的有效展開會使學生樂于參與其中,通過動手實踐來獲得知識與經驗,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也促進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
前言:小學綜合實踐課的設置符合了當前的教育理念,并且適應了學生的發展需要,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在小學綜合實踐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小學綜合實踐課教學內容生活化,可以更好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能夠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貼近學生生活,激起學習興趣
想要有效開展綜合實踐課,教師需要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激發。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1]。當學生有了感興趣的事物,通常會愿意主動的深入了解,認真探究。人們最開始學習的目的就是通過實踐學習,對于其他事物和身處的環境進行更深入的了解,詳細的分析以此來更好的生存。在小學綜合實踐課中,教師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進行教學,可以通過熟悉的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綜合實踐課中,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進行聯系,可以使學生產生對知識探究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長與發展。開展小學綜合實踐課是為了將學生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生活經驗相結合,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達成自身自主學習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我校處于珠三角地理位置,具有“漁米之鄉”的稱號,但城市化建設使現在的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大大減少,于是學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內土地資源興辦了“夢想園·心愿田”綜合實踐基地。并且提出引導教師結合基地自覺地尋找和開發相應的課程資源,建設富有當地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以此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豐富的知識,促進實踐能力的發展。
二、利用生活元素,創設教學情境
陶行知先生在《中國鄉村發展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中指出: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他要運用環境里的活勢力,去發展學生的活本領,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活本領。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認識是通過感性的認知與直觀的思維,這是小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形式。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心理和生理上還未發育成熟,而且生活經驗不足,缺乏真實生活中的閱歷,導致學生對于一些較為深刻的內容無法充分的理解。學生需要漸漸的學習和成長,在時間的積累中加深對世界的認識,了解深刻的內涵。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愛玩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的時期。學生的天性使學生更喜愛綜合實踐課[2]。相較于傳統的教學課程枯燥無趣的教學形式,綜合實踐課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會使學生樂于投入到課堂中,主動的探究知識。學校以“開發——實踐——整合“為研究模式,擬開發涵蓋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學校特色文化學生勞動技能等幾方面的課程群,開發的課程有“開心農事”“農場探秘”“ 田野雅韻”“快樂種養”“愛心分享”等幾大板塊,每個板塊開設2——4門相關課程,最終形成“節氣”、“農場設計”、“探秘土壤”等十多門課程組成的特色課程。在實踐過程中把基地和資源整合起來,以此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并提升教師教育科研能力,引導教師自覺尋找和開發課程資源,建設具有本地特色的綜合實踐課程資源。
三、多元教學形式,培養學生能力
在開展綜合實踐課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生活化教學,使教學內容豐富多樣,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思考和動手實踐中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在開展小學綜合實踐課時,不僅要在課堂教學范圍內教學,也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不斷的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還要將理論知識聯系實際生活,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如今的素質教育要求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同時要開闊學生的視野。綜合實踐課能夠將教材中的知識與社會上的實際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學生會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進行實際的運用。教師還可以聯系時事熱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今多數家庭多為獨生子女,家長的溺愛導致很多學生都出現了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感的情況。所以,在綜合實踐課中,要聯系社會實時熱點,將教學內容融入其中,使學生更容易的接受和消化,并且用于實踐。家庭在學生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3]。學生在家庭中的時間最長,而且與家庭成員的接觸較多。因此,教師要幫助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引導家長配合學校進行綜合實踐課。家長要鼓勵學生積極的加入到社會實踐中,不斷的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段,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綜合實踐課,真正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我校提出并確立“基于綜合實踐基地開發校本課程的應用研究”這一課題。通過每班承擔責任田,舉辦特色農事活動,建立一整套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式,整合綜合實踐基地,開發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綜合性實踐活動課程,挖掘和設計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點的教學模式。老師通過多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了解農具、學會種植、觀察其生長過程,與語文課程整合,撰寫觀察日記和作文,與美術課程整合,進行寫生等活動,與德育課程融合,美食分享和愛心義賣活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結論:在小學綜合實踐課教學實踐中,要將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教學,可以激起學生的潛在能力,燃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綜合實踐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利用生活元素,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有效的實現生活化教學。小學綜合實踐課要遵循新課改的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生活化教學策略,實現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紀堪.小學綜合實踐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25):10-11.
[2]葛繼東.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幾點思考[J].名師在線,2019(17):49-50.
[3]俞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