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衛中
摘? ?要: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和種植效果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隨著近年來我國氣候環境不斷發生變化,出現干旱天氣的概率不斷升高,長時間的干旱會對玉米生長造成嚴重影響,通過采取各種有效的技術手段可以有效緩解這種情況的出現。因此,對玉米抗旱栽培技術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玉米種植;抗旱栽培技術;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較低,水資源處于相對匱乏狀態。再加上近些年發展工業的過程中所造成的水資源浪費和污染,使得這種情況更為嚴重。尤其是在我國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情況更為明顯,年平均降水量較少,為玉米種植帶來一定的阻礙。因此,強化對抗旱玉米品種的培育,采取各種方法實現玉米抗旱栽培具有重要意義。
1? ?玉米在不同時期的需水情況
玉米是一種對水分需求量較大的農作物,在其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量也會有所不同。通過對其生長進行研究可以發現,依據需水量的不同可以分為3個時期。首先是抵御期,此時由于玉米根系生長較快,需要深入土壤吸收水分,因此在這一時期玉米吸水量較大;其次是躲避期,該階段主要是玉米幼苗生長期,玉米籽粒中所含有的水分可以為其生長所利用;最后是忍耐期,此時缺水情況較為嚴重,有時甚至會出現葉片卷曲的情況,使得玉米在白天強日照條件下的蒸騰作用相對降低,因此需要及時開展灌溉工作,為玉米的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水分。
2? ?現階段使用較多的玉米抗旱栽培措施
2.1? ?采用秸稈覆蓋的方式,降低水分散失
秸稈覆蓋方法是在長期開展玉米種植過程中總結出的一種有效抗旱方法。通過在地表覆蓋秸稈,可以有效避免在日照條件下土壤中水分的蒸發,降低水分散射,使得玉米在干旱條件下能夠保持一定水分。同時在秸稈腐敗之后,為土壤提供營養物質,提高玉米產量[1]。該方法的使用時間是在每年秋季對土地進行平整之后一直到玉米拔節時期,且需要重復1次。具體操作方法是將玉米秸稈粉碎,然后均勻覆蓋在種植玉米的地塊表層,實現對地表的有效覆蓋,起到抗旱、改善土壤情況的作用。
2.2? ?挖掘抗旱坑,實現抗旱目的
抗旱坑法是現階段使用較多的抗旱方法之一,具體操作方法是在已經平整的土地上挖坑,然后在坑中填入有機肥和土壤的混合物,密封填埋之后將土壤壓實。一般填平之后的抗旱坑要略高于地表。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水分流失,同時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有機肥料可以為其提供重要的營養物質。在填埋過程中要注意對抗旱坑進行保護,以免出現坍塌影響抗旱效果。
2.3? ?采取膜側播種的方式實現抗旱的目的
地膜作為玉米種植過程中使用較多的一種材料,其可以有效起到傳導熱量、保持水分的作用。具體操作方法為:距離地膜一側邊緣大約5 cm處進行播種,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由于干旱產生的影響,實現玉米的正常生長。
3? ?玉米抗旱栽培技術
3.1? ?選擇合適的抗旱品種
合適的品種是保證玉米在生產過程中達到良好抗旱效果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對玉米進行栽培過程中要依據種植環境選擇合適的玉米品種。一般要選擇抗逆性強、抵抗力高的玉米品種,其根系較為發達,吸收土壤中水分的能力較強。同時葉脈較密,對水分的運輸能力較好,因此具有較好的抗旱能力。
3.2? ?加強對種植區域的翻耕
對種植區域的翻耕是保證土壤墑情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對玉米種植之前要及時對土壤進行翻耕,以保證土壤中水分含量。一般翻耕選擇在入冬之前,等到來年春分就開始對土壤進行再次翻耕,以減少土壤中的結塊,提升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2]。在播種過程中要進行深耕,然后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播種。種子在進行播撒之后要壓實,使得其能夠同土壤緊密結合,幫助種子盡快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促進種子發芽率。一般在覆土之后同時進行壓實操作,以保證土壤中的墑情。
3.3? ?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
要降低由于干旱對玉米栽培造成的影響,就需要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在玉米生長過程中,一般前期需水量較少,而在后期需水量會明顯增加。而在玉米的拔節期,其需水量會再此下降。因此,要實現抗旱效果的提升,就必須掌握其生長規律,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播種,才能保證玉米的產量。最佳播種深度是在6 cm左右的土壤中,溫度保持在6 ℃左右時,如果自然環境的含水量較低,就可以選擇在墑情有所提升的情況下進行播種。
3.4?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能力,使得土壤墑情有所提升。因此,在開展玉米抗旱栽培過程中,要積極使用一些有機肥料,保證土壤具有充足的肥力。對于干旱地區,要適當增加肥料用量才能保證抗旱效果,同時通過合理施肥可以促進玉米幼苗的根系生長,提高對土壤的水資源利用率。
總之,只有采取有效的抗旱栽培技術,才能保證玉米在干旱條件下的產量和質量,為我國農業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 1 ] 馮喆.玉米抗旱栽培的技術要點[J].農業與技術,2016,36(11):105-106.
[ 2 ] 何季東.簡析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南方農業,2018,12(20):56,59.
(收稿日期:201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