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接春
摘? 要: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縮影,在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古詩詞一直都是讓教師和學生產生壓力的難點。詩詞鑒賞在中考語文試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由此可見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本文將針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進行探討,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策略
古詩詞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教學模式都比較單一,只注重按照教案將古詩詞從頭至尾的講解一遍,導致學生對古詩文中的意向絲毫不理解,在介紹寫作手法時,教師往往直接告訴學生用來某種方法,而沒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等等,針對這些常有的問題,將提出幾點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便能夠提升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效率。
1.剖析寫作背景,明確詩詞主題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只顧講解古詩詞的涵義,把學生掌握古詩詞的涵義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最終會導致學生在分析有關古詩詞鑒賞類的題型時無從下手[1]。因此,在開始古詩詞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或是和學生一起探索古詩詞作者的背景,比如人生經歷、所處時代、寫作風格等,等學生將古詩詞作者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在著手于對古詩詞的講解。這有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理解古詩詞的內涵以及作者要表達的主要情感,為接下來對詩詞的賞析奠定良好的基礎。
比如,學生在學習《望岳》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古詩的創作背景:這首古詩是杜甫在二十九歲那年前往兗州看望自己的父親后由齊如魯,在趕路的途中所創作的。這首詩是我國古代詩詞比較經典的一篇。被后世的人們稱之為“絕唱”,并且被刻成石碑,立在了山麓,它將和我們熟悉的泰山一樣,永垂不朽,在這首詩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是杜甫在看到泰山的壯觀和雄偉之后而表達出來的心聲。學生經過教師的介紹和引導,能夠在古詩詞中感受到杜甫當年不懼艱難,攀登絕頂,俯視萬物的雄心和氣魄,拉近了作者與學生之間的精神層面的距離,促使學生能夠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進而提升了教學效率。
2.分析詩詞意境,強化情感體驗
在古代詩詞中,作者經常會通過賦予某種事物特定的含義,以此來表達自身的情感,這里的“事物”實際上就是我們在品析詩詞時經常提到的意境。意境可以真實的反映出作者在創作古詩詞時的生活狀態以及真實情感[2]。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從意境著手去引導學生,可以幫助學生更精確的理解詩文中所蘊藏的情感。比如,學生在學習陶淵明的《飲酒》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我想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用‘看字來替代,同學們是否還能產生相同的感受呢?”,學生在思考片刻之后,會紛紛表示不能。這時,教師可以接著圍繞“見”字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到,“見”字可以比其他字更能表達出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
此外,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幫助學生歸納一些常見的表達意境的詞語,比如,“月”字經常用來表示思念之情,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等等。通過歸納,學生的詩詞賞析能力會能到很大的提升。
3.創設詩詞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依舊運用傳統機械式的教學,會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起到限制作用,并且由于初中古詩詞的數目很多,學生容易對古詩詞的學習產生排斥心理[3]。因此,為了防止這些情況的發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情境演繹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悟古詩詞中的意境之美,進而有效的提升古詩詞鑒賞的能力。比如,學生在學習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時,作者通過非常親切的語言描述出了自己從拜訪好友到最后告別的過程,同時也描繪了非常美好的田園生活,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教師在講解這首古詩時,可以把之中的情節作為話本,然后選擇兩名學生到講臺前重現詩文中的情景。在此之前,教師需要提前讓這兩名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與此詩相關的資料,了解相關的背景,比如,“重陽日”“就菊花”分別是什么意思。教師通過這樣情境演繹的方式,能有效的培養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使其加深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在感受古代人熱情好客的情懷時,還能體會到古詩詞的意境之美。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熱情,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古詩詞的意境之美,進而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崔永芳.淺議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時代教育,2018(12):129.
[2]? 鄧玲.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的探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32):208.
[3]? 陳賽萍.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速讀(下旬),2018(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