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淑芬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個“改”在傳統意義上包括教師的批改和學生自己的修改。作文評改與修改占據了作文訓練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作文水平的提高,寫作知識的遷移均通過這一環節來實現。小組合作評改變傳統教師一人評改作文的方式,改善了教師付出多、收效微的現狀,把寫作文、改作文、評作文、賞作文變成了學生自己的事,真正實現《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但在實施過程的前半段中,我們大都采用先改后評的訓練形式,缺乏新穎性,時間一長,出現學生倦怠、收效不高、差生吃不消等現象。 在摸索中,“小組合作評改作文”訓練的形式,不應該一成不變,應根據作文評改的難度、學生的興趣點、訓練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能力特點作適當改變,我們嘗試了以下變式批改。
一、先評后改:先選擇典型例子,集中講評,然后小組評改、賞析
這是小課題提出階段,摸著石頭過河時常用的評改形式,習作“漫畫”老師,筆者在通覽全班學生的作文時發現: 文體要求寫記敘文,語言側重細致生動、形象感人。但大部分學生缺乏文體意識,習作中要么進行大段蒼白無力的抒情,要么進行平淡無奇的敘述居多,文章味同嚼蠟,無絲毫價值。這樣情況下,即便利用小組進行評改,博眾之智也無用,因為學生大都一頭霧水,不知該怎么寫,又怎么可能會改呢?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決定先選一個片段進行集中講評——經過實例指導,接下來的評改水到渠成,大家有跡可循,氣氛踴躍。
二、在改中評,邊評邊改:將小組評析,放到小組的評改過程中同步進行
小組評改作文課氛圍是輕松的,學生相對是自由的,這充分體現在改中評,邊評邊改的課堂上,學生既不“束”手也不束腳,尤其是品味語言一環節,大家有感即時發,既能一吐為快又能及時給其他組啟發,豈不快哉!肖俊組在評改林同學《童年趣事》一文開頭:每當打開童年記憶的盒子,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就迫及待上去分享:看到這樣的開頭,想讀下去的欲望能不強烈嗎?再對林同學拋個媚眼,一副“你懂的”樣子,全班哄堂大笑,氣氛瞬間熱烈。
三、先改后評:先小組評改,小組整理,課堂評析
這是小組評改常規化后的形式。課題中期,經過一年多摸索嘗試,在規范完善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支撐下,每個小組都能獨自承擔各式習作的評改時,我們就比較青睞先改后評的形式,該形式優點突出、符合“高效課堂”要求,一般一篇習作能保證一節指導,一節評改,一節點評賞析三節課搞定。
四、邊溝通邊評改
針對作文能力較弱的學生不能走平常路,小組成員們評改這些學生的習作過程是艱辛,往往批改后滿目皆紅色、“面目全非”,但習作回到作者手中只能束之高閣,為什么呢?不是不做,能力上的差距讓他們理解不了,有心無力。所以,改前的溝通、改時的溝通、改后的溝通都極為必要。寫作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表現,讀者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意志去任意修改,尤其是這些表達上欠缺的孩子。要了解他們到底想表達什么,降低要求適當給予建議,讓他們跳起來也能有所收獲,不能只限于對作者某些不規范的語言,適當給出建議上。如,佳慧組在給王同學批改《我的假期生活》一文時,請王同學全程參與,王同學說話結巴,文章語言干巴巴的,原文“吃飽午飯,舅舅帶我們去釣魚、爬山、捉鳥,我們玩到天黑了,才回家?!睖贤ê蟮弥进B是最快樂的,花時最長的。在問清楚過程情況下建議:在此詳寫捉鳥,用上“輕輕地走,撲、抓”等動詞,用上“著急、興奮、后悔”等心理描寫,王同學改后文章是:吃飽午飯,舅舅帶著我和哥哥去釣魚、爬山、捉鳥,其中最快樂的要數捉鳥了,我們來到屋后的小竹林里,這里經常有麻雀出沒,我們輕輕地蹲在一叢竹子后面,麻雀出現了,在前面空地上跳來跳去,很高興。舅舅輕手輕腳走過去,靠近麻雀時一撲,成功了。我和哥哥學著舅舅,幾次失敗后也有收獲!得到小組其他人肯定,王同學滿意地笑了。
實踐證明,變式進行小組評改作文,學生寫作和評改的興趣會逐漸濃厚,多寫多改,寫作將不再是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