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細蘭
內容摘要:傳統的數學教學,學生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他們學習知識的感受有如讓你把15克的鹽直接咽下——難受。如果換一種方式,把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或一盤菜肴中——享受。
關鍵詞]:學生 ?特點 ?知識 ?情境
知識如鹽,情境如湯如菜肴,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在享受的過程中吸收知識、發展能力呢?我們的教學就應該把知識溶入情境之中,猶如鹽需溶入湯中,你才能在享用佳肴時將鹽全部吸收。因此,知識需要情境,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學生喜歡而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規律、兒童心理特征、學習的年齡特點、生活背景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符合學生學習的悅目、悅耳、悅心的問題、探究、操作等多種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做到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情境中學習、思考、感悟、增智,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
一、利用認知特點,創設學習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教學實踐中,可創設認知沖突型問題情境,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產生認知失調,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進而采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
二、抓住學生喜好心理,創設學習情境
學生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喜歡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情緒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佳。 “玩”是孩子的天性,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
三、根據學生年齡變化,創設學習情境
處于不同學段、不同心理階段的小學生,對情境的興趣指向存在是有差異性。所以,教學情境創設的內容、形式要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年齡階段而有所變化。低年級學生對美麗生動的童話、活潑有趣的游戲、直觀形象的模擬表演特感興趣,并熱衷于充當其中的角色。因此教師可運用故事、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如教學一年級的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我就充分利用媒體創設了一個直觀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情境:1、接待客人時,小免先拿來三盤果子(每盤10個果子),由于客人太多了,再拿來了兩盤的學習情境。然后把拿果子的過程多演示兩次,讓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圖意,看誰最聰明,能提出數學問題。這樣直觀的演示,學生很容易就可以說出,小免先拿來3盤果子,再拿來2盤果子,一共有多少盤果子?小免先拿來30個果子,再拿來20個果子,一共有多少個果子?學生在這種不顯露目的直觀情境作用下,很易于將自己的情感移入感知的對象,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情緒,能使他們喜歡數學、愛學數學。
而對高年級的學生,則更樂于接受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對于那些過于“花哨”的動畫反而感覺“幼稚”了。教師應盡量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讓他們感到有趣、有挑戰性,激起他們好奇、好勝的心理,盡量讓他們因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使他們產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如:在教學六年級《圓周長的教學》,首先課件演示螞蟻沿著一個圓跑了一圈,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圓的周長?這只螞蟻所走的路程就是這個圓的周長-----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在這一基礎上讓學生猜一猜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學生有畫圓這一知識經驗,一下就能說出兩種猜想:(1)有些同學猜和圓的直徑有關;(2)有些同學猜和圓的半徑有關。你們的猜想對不對呢?讓學生馬上小組合作進行驗證。量一量自己手上圓的直徑與周長、半徑與周長,算一算他們的比值,然后小組討論他們的關系,得出結論: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周長總是半徑的六倍多一些。讓他們比較這兩種探究的結論,知道因為半徑是直徑的1/2,所以一個是三倍多一些;一個是六倍多一些。從而認識到圓周長是直徑的π倍;周長是半徑的2π倍。這個教學通過讓學生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的操作,借助學生自身的學習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自己發現規律,主動獲取知識,使外部的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學生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既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也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形成和思維的發展,更有利于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積極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聯系學生生活背景,創設學習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因此數學教學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數學教學 “生活化”,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并能初步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從而感受數學的魅力。如教學比的應用,我們在學會了比的知識后,還要讓學生學會用比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一知識,我就利用我們班第一組有11人,第二組、第三組各有12人,第四組有13人的人數特點,創設了這樣的學習情景。老師現在手上有24個作業本,要分給兩組的同學,你們認為怎樣分比較公平?同學們就異口同聲地說平均分:24÷2=12本,每組分得12本。當老師要把這些作業本分給二、三的時候,你們說的對。如果老師要把這些作業本分給一、四組,你認為這樣分公平嗎?這時有些同學馬上發現問題了,如果平均分給兩組,那第一組1人1本就多出一本,而第四組1人1本的話就少1本,有人就分不到作業本了,這樣不公平吧。那你們認為怎樣分對他們公平?第一組分11本,第四組分13本,這樣就每人都得到1本作業本。大家都同意這種分法。那你們的這種分法是隨便分的,還是按什么來分的呢?學生很快就說出因為兩組的人數不一樣,所以不能用平均分,要按人數來分才公平。這個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很容易就讓學生認識了生活中的公平分法,有平均分,還有今天要學的按比例來分配,所以以后要分配物質時要考慮實際,取用什么方法來分比較公平。
教學中學習情境的創設,是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有利于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為了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的。所以,課堂教學情境創設,教師應努力做到知識與情境交融,讓知識隨情境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樣,真正發揮情境的功能,才能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有魅力,教學效果更出色。
參考文獻:
(1)《數學新課程標準2012》
(2)《名人名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