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江嵐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了解美術各學習領域的聯系,以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逐步學會以議題為中心、將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的方法,增強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教育學會前副會長卓晴君女士也曾在首期全國陶藝骨干教師培訓開班儀式中說:“陶藝教育是一門綜合學科,與語文、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藝術美育等多項教育都有它的結合點,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高科技教育的良好載體。”學科綜合即是將陶藝學習與其他學科相融合以達到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一、陶藝與語文
放眼古今,那些藝術卓著的大師們,多有著濃厚地文學藝術修養。在陶藝教學的學科綜合實踐中,要尋找與語文學科之間知識的融合點,進行合理的架構、整合,才能激發學生深入學習地興趣。語文的知識點切合學生的學齡及語文課程內容最佳,從同一學段的課本中尋找最能激發學生的共鳴。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古詩文就非常契合。蘇東坡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與畫亦如現在的詩與陶藝,若能將詩文與陶藝結合起來教學,不僅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更是從文化內涵上提升作品層次,頗有詩意而令人回味無窮。
二、陶藝與音樂
音樂與美術的教育都能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發展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他們是藝術領域兩把劍。?陶藝是凝固的空間藝術,而音樂是流動的時間藝術,兩者都能良好的抒發內心情感。“陶藝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視覺形象,?能直觀的反映現實,具有造型性與靜止性。”而音樂是通過和聲、旋律、節奏,去抒發表演者的內心的情感情緒,較難具有具象的展現。或能把握住兩者間藝術的共性,是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通感能力。陶藝與音樂的綜合教學,既可以培養學生學會欣賞藝術作品,發現多元化的藝術形態,也能使學生學會用藝術的手段,去表達對內心的情感。
三、陶藝與數學
這兩門學科之間也可以找到切入點。我們在美術中常提的黃金分割線就是對數學與美術學科的案例之一。回憶一下我們并非一開始就認識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等幾何圖形,這些雖是圖像,但最開始卻都是在數學的課堂中認識了解到的,可見數學與美術的聯系緊密而收悉。拋開陶藝中的繪畫不談,光談捏塑也是與數學息息相關,陶藝雕塑通過捏制或切割獲得想要的立體造型作品,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動手制作能力。除了良好的造型能力還需要很好的分解能力(在這是指將作品先簡化,分解成幾個大的幾何圖形結構,再細化更多的幾何圖形,最終形成完整的作品)。在觀察和制作中真正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藝術與數字迸發出的規律美。
四、陶藝與歷史
任何時代的藝術家在藝術創作時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帶有一定的時代背景文化的烙印,這便是歷史的印記。而陶藝教學本就往往是結合歷史內容展開的。借助此去去進一步了解作品產生當時的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從而激發學生對此段歷史的興趣,鼓勵其在課后進一步的自主學習和對歷史的興趣。這些陶藝作品不光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對部分歷史最真實的還原。
探尋地方特色文化及其在歷史中的深淵意義;探討陶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與內涵;了解人類社會中出現的各種陶藝的形式,并舉例說明人類如何利用陶藝這種工藝美術,進行生活中美感的欣賞、溝通與表達。發覺并尊重不同文化間地差異性,學習接受文化地多樣性。便是陶藝課堂與歷史學科結合的教學意義。
五、?陶藝與社會
脫離生活體驗的藝術不是完整的藝術,同樣單一的課堂教學并不能滿足陶藝教學的所有需求。現代社會充斥著各種陶藝教學的資源可以很好的彌補校內課堂中的不足,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門學科,卻有其獨特的必不可缺的意義所在。
組織并鼓勵學生參觀并體驗,感受陶藝的發展與傳承。借助陶藝創作的方式,表達對自然、社會的愛護、關懷與尊重。利用地方資源,通過春游等校外教學活動,參觀地方特色博物館等通過對實物的欣賞、制作工藝的了解,親自對陶泥制作、燒制的體驗,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激發愛國情懷。
陶藝的原材料是泥,相比于超輕黏土、橡皮泥等類似材料,是一種非常原始化的材料。在“環節保護從我做起”的口號背后,我們能做的其實更多應該是很多細微的小事。通過對藝術材料的選擇和反思,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系,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也是通過陶藝教學想要向學生和社會提出和傳達的一個問號吧。
陶藝只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個分支,在美術的課堂教學中擁有其獨特的魅力而深受學生的喜愛,本次以陶藝為主線,尋找跨越學科的切人和融合點,只是一次小小的嘗試,新課標所提出的學科綜合的目標還有待在今后的美術課堂中全面的展開,能把各學科縱、橫向的學習內容相融合,培養學生用多元化多角度地思維方式,辯證的眼光去看問題,努力做到全面地認識事物。同時,也能整合與利用現有的校內外資源,促進跨學科教師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