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瑩
【摘要】 ?唐家灣鎮乃文化之邑,文脈源遠,積淀凝芳,其文化是珠海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園是唐家灣地域第一所公辦幼兒園,百分之八十的生源都是來自當地久居人家的孩子,世代生活在唐家灣。古有云:“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里民風淳厚樸實,這里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基于孩子是在直接感知中獲得經驗和發展,我們把唐家灣地域文化帶到了幼兒園的現場,并一直在探索地域文化對幼兒的作用。
【關鍵詞】 ?唐家灣 地域文化 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1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3-071-02
一、遇見唐家灣,嗅泥土之芬芳
一草一木一世界,千花千果千芬芳。讓教育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我們全力營造孩子成長的理想國。
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提出了以“歸于自然”為核心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他認為以自然的教育為基準,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更有利于保持兒童的善良天性。時至今日,自然主義教育理論已是當前教育中最受關注的理論之一 。
我園在環境創設中借鑒唐家灣本土文化形式,充分挖掘唐家灣作為我國首個以近代歷史遺跡申報成功的歷史文化名鎮資源優勢,借鑒其文化表征形式,老師們純手工打造了純天然的“唐風唐韻”公共區域,還原唐家灣人真實的生活情境,這里有出海的漁船、有披著蓑衣的漁夫、有捕魚的撈網、有正在晾曬的魚干……孩子們在這里制作“茶果”、“喝茶”,聞著花香,觀察植物的四季變化。讓兒童在自然生態環境中體驗與感受生活,自由、快樂的成長。
孩子們穿梭在樓道中,與小魚一同嬉戲、與同伴一起欣賞各種各樣的茶果、向爸爸媽媽介紹每幅畫作中的唐家灣故事……等等影像一幀一幀的呈現在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讓特色地域環境成為幼兒學習和繼承唐家灣文化的重要陣地。
嗅著教育散發出的泥土芬芳,讓教育回歸兒童、回歸自然、回歸本真。
二、遇見唐家灣,尋真善美之路
真、善、美是人性永恒的陽光,是生命的品質,是生命的根,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從生命的視角來審視教育,教育的過程應該是兒童與教師生命互動、交融的過程。
(一)以生活課程為基礎,潛移默化
一切教育都來源于生活,一切生活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幼兒的學習就是在日常生活活動中進行,培養孩子幸福的能力就蘊含在一日生活各個環節里,從孩子每天進園打招呼開始就學會了禮貌和謙遜,在洗手、入廁、穿衣脫衣等生活環節中習得了基本的生活獨立能力,在當值日生承擔班級物品管理任務時,學會了自我管理,發展了親社會行為,在制作點心、水果拼盤、做蛋糕的實踐中,獲得了動手經驗的積累以及體驗到成功喜悅的情感。這種生活化的活動每天都在幼兒園進行,就是在這種潛移默化生活的課程中讓孩子學會交往,學會關愛他人,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體會生活的意義和樂趣,真正實現“生活即教育”。
(二)以文化課程為特色,滋潤成長
我們基于幼兒的興趣點,在課程中融入唐家灣本土文化習俗,讓孩子在探索中發現唐家灣獨特的魅力之處。在依托廣東省教育學會學前教育專委會立項課題《通過唐家灣茶果文化活動提升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策略研究》下,不斷嘗試借鑒、生成、積累等方式,將以茶果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一步步由淺入深地融入到課程之中。
第一步,品傳統美食、揚唐家文化。孩子在“吃”中認識茶果,并引發對茶果形狀、茶果顏色、茶果材料等的探索與思考,在此基礎上,嘗試動手制作。
第二步,情暖冬至、愛心湯圓。在濃濃的傳統佳節中,孩子與家長進行親子包湯圓,并共同分享。
第三步,茶果飄香,溫暖馨芳。結合節氣,孩子們將自己親手制作的茶果分享給區公開來訪的客人老師。以此公開活動,弘揚唐家灣茶果文化。
第四步,童心同樂、以大助小。通過混齡活動的開展,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共同制作茶果,在活動中習得分享、幫助、合作等親社會行為能力。
從初期的課題研究,到現在的結合節氣逐漸將茶果文化課程形成常態化。接下來,我園準備以課題研究的形式,構建有系統性的幼兒園園本課程,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讓教育順應兒童天性,讓兒童在課程中滋潤生長。
正如習近平主席提到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潤物細無聲,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高質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
三、遇見唐家灣,遇見童年
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美的自然風光,構成了唐家灣獨具特色的魅力。我園基于幼兒興趣,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在地方資源中遵循豐富性、生活性、地方性、教育性、趣味性、價值性、可行性等原則,對本土資源進行篩選。將唐家灣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傳統文化藝術等融入到教育活動中,從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一)兒童的活動
1.皮影戲劇幕
皮影戲作為中國的傳統國粹,傳承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皮影戲劇組成員通過對唐家灣鎮志的考察,將唐家灣民間文學中的傳說進行改編。通過唐家灣傳說故事與皮影戲有機融合,讓幼兒在直接感知與操作體驗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以民間文化,拓寬教育視野。
2.“一四七”趕集會
通過鎮志,我們了解到自明代起,唐家灣地域中已有一定規模的貿易市集。
在“一四七”趕集會這天,草地上、操場上、走廊里人流涌動,熱鬧非凡。一排排的攤位上,糖水、公仔、樂高積木、繪本、茶果、對聯等物品簡直是應有盡有。小掌柜們也紛紛拿出自家本事大聲吆喝:“快來看一看!”“這個茶果多少錢?”“2元”“有點貴!”“能不能便宜呢?”“那好1元吧。”小掌柜們煞有其事地和顧客在那討價還價著。大、中、小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家長們、老師們身穿著傳統服飾都參與趕集的隊伍中,游走在各個攤位間,挑選自己中意的商品,共同感受著趕集會帶給我們的快樂與收獲。
3.“玩”文化活動
探索的腳步沒有停歇,為了了解唐家灣傳統游戲,我們通過多種渠道尋找資源:孩子詢問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小時候玩什么游戲?拜訪文化站站長羅主任、邀請卓校長來我園講解唐家灣傳統游戲,這一系列的文化尋禮,讓我們對于唐家灣傳統“玩”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如:“挑欖”、“麻鷹捉雞仔”、“滾鐵牛”等等豐富多彩的游戲,通過梳理資源,老師們將游戲規則改編,孩子們在游戲中自由的探索。
(二)兒童與家庭、社會的活動
除此之外,我園還開展了春游活動——游淇澳島、探訪共樂園和會同村、在佘氏祠堂中舉行“開筆禮”畢業活動、邀請非遺工作組和師幼共同制作傳統月餅、茶果,最美唐家灣攝影大賽等活動。
其中,在唐家灣最美攝影大賽活動中,通過孩子與家長共同探尋唐家灣、尋找其最美的景象,共享唐家灣文化。讓唐家灣文化以幼兒園為媒介進行傳播,讓孩子、讓社會在影像中感受唐家灣文化的魅力,發揚唐家灣傳統文化,增強幼兒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踐行“文化傳承,從娃娃抓起”。
遇見唐家灣,遇見童年。期望通過一系列文化活動,實現課程與兒童生活真正相通的目的,進一步促進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提升優化兒童生命質量。為兒童未來的發展種下文化傳承的種子,親身體會傳統文化的美。讓孩子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綻放異彩,讓祖國優秀的文化及其基因在孩子心中扎根發芽,從而增進下一代的文化情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最終實現培養兒童幸福能力的總目標。
[ 參 ?考 ?文 ?獻 ]
[1]陳曉雪.習近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8.
[2]唐家灣鎮志撰編委員會.唐家灣鎮志[M].廣東人民出版社南方出版傳媒.2015.
[3]常瑞芳.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N].光明日報.201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