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繳費基數將迎來大變動。3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核定調低社保繳費基數。會議要求,各地由過去依據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改為以本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加權計算的全口徑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核定繳費基數上下限,使繳費基數降低。
最近,減輕企業社保負擔的利好政策不斷:5月1日起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從20%降到16%;核定調低社保繳費基數;將階段性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再延長一年(至2020年4月底)。這三項措施疊加后,將會大大增強企業獲得感。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調低社保繳費基數。過去,由于社保繳費基數隨著平均工資上漲而上漲,不少企業社保負擔因此增加。而今,決定降低社保繳費基數,企業負擔自然會減輕。同時,也有望減少個人社保繳費,增加現金收入,即“一箭雙雕”。
當然,調低社保繳費基數,意味著基金收入會受影響,部分省份收支矛盾更突出。同時,也意味著低收入職工未來養老金待遇會受影響,因為是根據“多繳多得”原則領取養老金的,少繳自然領取少。不過,不管調低社保繳費基數有何影響,改革是必須的,因為之前的依據和基數不合理。所以這次調整不僅是減負這么簡單,而是有深刻的改革意圖,即讓調整依據和基數合理化,具有長期效果。
那么,除了通過依據、基數合理化降低社保繳費基數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比如說,民進中央向今年全國兩會提交的提案中就涉及社保繳費基數——是否可以與員工年齡相關設計成階梯狀的繳費基數,或針對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征收辦法……這樣的建議也值得參考和探索。
再比如,有專家認為,中位數可能比平均工資更能反映全體就業人員收入的實際情況。即“中位數”比“平均工資”更適合作為社保繳費基數的調整依據。另外,社保繳費基數下限(平均工資60%)和上限(平均工資300%)的比例是否可以調整,只要有利于公平合理也值得探討。(摘自《北京青年報》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