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北京東單體育館內一名正在打籃球的男子突然倒地,心臟驟停,恰巧被同在一館內打羽毛球的6名協和醫院的醫生看到,大家邊撥打120,邊展開搶救,實施心肺復蘇。半小時后,男子恢復自主心律,被送往附近醫院,最后幸運生還。
一流醫院多個科室多名專業的醫生同時參與救治,被網友們稱為“神仙配置”,被救男子也被稱“世界上最幸運的患者”。然而,男子的幸運還在于,體育館配置了自動體外除顫儀(AED)。
發生心臟驟停,4分鐘內給予心肺復蘇(CPR),病人存活率為70%~80%,但8分鐘時,概率僅10%,超過10分鐘,成功率幾乎為0。如果心臟驟停發作后最初的3~5分鐘實施AED除顫治療,患者的生存率可高70%以上。此事發生后,不少網友呼吁:是否可以參照“東單模式”,在全國更多公共場所配置“救命神器”AED,并且教會普通人如何使用?
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在技術培訓和設備上投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經過心肺復蘇培訓合格的公眾為1000萬,不到全國人口的1%。但另一邊,全國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億,心源性猝死的總死亡人數高達54.4萬例/年,且仍有上升趨勢。相關設備配置和急救培訓有必要大力普及。一方面,對公眾進行心肺復蘇知識普及和AED使用培訓,并將之納入大中小學課程體系;另一方面,按比例在公共場所安裝AED。有人大代表曾提議利用5~10年時間,使AED在一線城市達到100臺/10萬人、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達到50臺/10萬人、三線城市達到20臺/10萬人。
但更關鍵的是要有法律的支持,即在急救中如果出現意外,施救者應免責。心臟驟停時遇到“神仙配置”的醫療團隊畢竟是小概率事件,讓更多公共場合配置AED,讓更多人懂得正確使用且無后顧之憂地進行施救,才更關鍵。
(摘自澎湃新聞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