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燒
又到一年校招季。記者日前調查了解到,在部分畢業生找工作過程中遭遇一些“奇葩”對待。
去年下半年,江西財經大學應屆畢業生徐震宇找好工作并簽訂三方協議。他說,他對這份工作比較滿意,面試時說是運營崗,但公司后來以“能力不足”為由把他調到了銷售崗。一打聽招進去的畢業生都被調了崗,因為企業招聘銷售崗難,所以在招聘時用了“先引入門、再騙進坑”的手段。
遭遇“花式被坑”的還有廣東某高校研究生朱小玲。經過好幾輪面試,擊敗了幾十個競爭對手,她終于被自己心儀的一家互聯網公司口頭錄取。然而,還沒等到錄用信,她就被公司告知臨時取消了招聘計劃,還沒就業就失業了。
此外,一些畢業生抱怨企業要求捉摸不定,缺少人文關懷。“經常遇到一些企業招聘,要求高學歷。其實他們需要的只是處理常規事務的一雙手,卻要求至少研究生學歷。”南昌某高校應屆畢業生胡婷婷說,有些企業則相反,不愿意招收能力強、學歷高的學生,怕人員流失。
假招聘、強毀約、要求捉摸不定……校園招聘,套路深深。這些都是一些企業通過“玩套路”,實現自身利益,卻讓應聘學生遭受損失。對此,為應聘學生撐腰很重要。而這種撐腰,更多地只需將服務做細做好,同時,讓玩套路的用人單位付出代價,有所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