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爺今年72歲,5個月前因左踝關節腫痛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尿酸高,最終被確診為痛風性關節炎。半個月前胡大爺因左腳第二趾關節疼痛再次入院治療,其間進行消炎止痛處理,疼痛基本緩解。出院后,胡大爺不放心,擔心自己尿酸沒降下來,便每天比平時多吃了一片藥。誰知幾天過去,痛風再次發作,雙足出現紅腫疼痛癥狀,胡大爺便立刻去醫院檢查,查出血尿酸為150μmol/L,胡大爺很驚訝,尿酸這么低為啥痛風還會發作?
河南省中醫院風濕病科副主任醫師孟慶良表示,尿酸是體內存在的代謝產物,通常人體一天新生成尿酸600mg,除此之外,體內其它尿酸是由食物中的嘌呤等分解而來的。
當尿酸過高時,大量的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腔內,便會誘發痛風性關節炎。除此之外,尿酸鹽結晶沉積于腎臟,便會導致急、慢性尿酸性腎病和尿石癥。尿酸鹽結晶還可能損傷胰島細胞,降低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誘發或加重Ⅱ型糖尿病。
“痛風治療需要降低尿酸,但在這個過程中,尿酸不能降得太快、太低,否則會加重病情甚至出現其他不良后果。”孟慶良說。
在降尿酸的過程中,像胡大爺這樣加大藥量導致尿酸猛降,尿酸波動較大時,沉積在關節腔等處的尿酸鹽結晶會快速溶解,產生一些“微晶體”刺激關節,導致痛風急性發作。尿酸降得越快,析出的“微晶體”越多,就會出現關節紅腫疼痛,甚至不能活動。因此,為避免血尿酸波動過大,服用降尿酸藥應嚴格遵循醫囑,不可盲目增減藥物。
三個方法可控制尿酸水平:少飲酒、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適當運動。選擇自己喜歡的或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游泳、散步、慢跑等,每周運動3至4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
(據《大河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