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包裝靚麗的理財產品背后,也許躲著一個可怕的對手方?躲過股市的調整,卻沒躲過理財產品的“坑”;這是當下某類投資者的真實寫照。
? 3年前,第三方財富管理平臺鉅派投資集團(下稱“鉅派投資”)登陸紐交所,其迎來了發展中的“高光時刻”:業績與用戶均在此后的一段時間大幅增長,鉅派投資更是躋身成為第三方財富管理行業的龍頭之一。
? 而近期,鉅派投資再次成為焦點,卻不是因為業績“更上一層樓”,而是多款產品“踩雷”。一位資產管理行業的人士稱,從海外成熟市場的情況來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比較理想且成熟的收費模式是按照公司管理的資產總額向客戶收取資產管理費。但目前國內的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主要還是以銷售各類理財產品以及向賣方收取產品分銷渠道傭金為主。
“去年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再加上年中P2P爆雷潮,私募違約頻發等等,市場恐慌情緒蔓延,傳導至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再加上部分項目風險逐漸暴露,這些機構開始進入‘寒冬期’。”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說,鉅派投資平臺上的項目兌付出現問題,并非孤例,是行業普遍現象,只是一些機構在出現兌付問題后,用自己的錢填上了“窟窿”。
? 近年來,包括恒天財富、漢富控股等第三方財富管理平臺均在不同程度上遭遇產品“爆雷”的風波,有的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很多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事前用漂亮的PPT和盡調報告欺騙投資者,收完管理費后走人,留給投資者“一地雞毛”,這是中國第三方財富管理市場最真實的寫照。
(摘自《經濟觀察報》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