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育 李曉亮
摘? ?要:2015年11月國家提出供給側結構改革, 伊寧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伊寧市實際出臺了《伊寧市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中把“促進發展,改變模式,填補短板,防范風險,抓住改革”作為著力破解的重點難點,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作為突出任務,重點是進一步優化當地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議;農業生產;存在問題
1? ?伊寧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取得的成效
1.1? ?種植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2016年伊寧市小麥面積由過去的5 000 hm2減少至3 800 hm2,玉米由7 027 hm2減少至5 720 hm2。薯類作物由113 hm2減少至87 hm2,甜菜由613? hm2減少至107 hm2,蔬菜由2 600 hm2增加至3 000 hm2(包括復播),瓜果由493 hm2增加至713 hm2,其他農作物由320 hm2增加至633 hm2。特色園藝種植完成1 093 hm2,主要種植西瓜、打瓜、薰衣草、中藥材、花卉、紅花、草莓、樹莓等作物,形成了園藝場薰衣草基地,克伯克圩孜鄉草莓、雙膜西瓜,巴彥岱鎮藥材基地,達達木圖鄉西瓜、草莓、樹莓種植基地等。這充分說明在推進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伊寧市在優化種植業結構布局方面已成效初顯。
1.2?; ?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及推廣力度不斷加大
2016年伊寧市引進玉米、小麥、辣椒、西紅柿、茄子、西瓜、馬鈴薯、草莓、樹莓、藍莓等新品種近30個,春提早起壟雙模種植技術、穴盤育苗技術,套種、間作栽培技術、病蟲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應用土壤調理劑等新技術14項。
1.3? ?科技示范區、示范片輻射引領作用得到全面提升
2016年伊寧市圍繞重點及特色產業發展,按照“綜合性、超前性、輻射帶動強”的要求,重點完成了園藝場薰衣草種植示范區、園藝場露地蔬菜種植示范區、達達木圖鄉設施蔬菜示范區以及喀爾墩鄉庫克蘭木設施農業示范區等8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和15個村級科技示范片,集中展示當前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新模式。全市完成“千元田”面積8 940 hm2,其中:“五千元田”1 340 hm2,主要種植草莓;“1年三熟栽培模式”蔬菜、樹莓、薰衣草,雙模西瓜套種或復播其他作物等;“萬元田”2 000 hm2,主要種植溫室蔬菜、溫室瓜果、花卉、藥材、食用菌等。
2? ?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農業產業結構未能與市場供求相協調,導致農民增產卻不能相應增收。未能夠及時根據市場需求,積極引導農民通過輪作休耕等措施調節糧食作物種植布局和特色作物種植布局。
(2)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力度不夠,農產品中科技含量還不夠高,廣種薄收,單位面積農業收益較低的現象普遍存在。
(3)農民種地積極性不高。近年來,隨著伊寧市城鄉一體化建設不斷加快,種地效益較低,農村青壯年勞力紛紛外出打工,不愿在家種田;留守婦女、兒童、老年人干不了繁重的農活;一些新生代農民沒有農業生產的實踐經驗,不會種田。
3? ?對策及建議
3.1? ?加大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提高科技含量
農業要上,種子先行。針對目前伊寧市種子市場品種多而雜、農民盲目引種破壞了本地抗性品種的情況,應加大力度,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品種篩選。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種,充分發揮不同品種的優勢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方面,大力推廣春提早起壟雙模種植技術、穴盤育苗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應用土壤調理劑等新技術。
3.2? ?以城鄉(鎮)為中心,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是加快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鼓勵農民充分利用冬季農閑時間,積極尋找市場發展多種經營,鼓勵農民進城務工。二是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擴大公共財產,覆蓋農村的范圍和領域。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3.3? ?創新農業開發模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在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創新增加農民收入的新模式??梢劳斜镜刈匀毁Y源,結合本地農林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和農家生活,引導農民建立休閑農業;可生產名、優、特農作物,向人們展示多姿多彩的特色產品。采取多種經營模式,提高農業附加值。
3.4? ?堅持把適度規模經營作為重要抓手,把市場需求作為基本導向
引導土地、資本、科技、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園區、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產業基地等聚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調整生產結構、品種結構。
3.5? ?加強政策扶持
要在繼續落實好現有補貼政策的基礎上,推動新增補貼向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傾斜。整合政府強農惠農資金,優化農業資金投向,調整完善優化農業結構的政策支撐體系,加大對優勢產區、特色產業的扶持力度。落實農業生產設施用地、附屬設施用地和配套設施用地優惠政策,在用水、用電等方面給予優惠傾斜。探索政府財政性資金與金融資金、社會資金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
(收稿日期: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