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琪
《重慶森林》中有句經典的臺詞:“我和她最接近的時候,我們的距離只有0.01公分,我對她一無所知,六個鐘頭后之后,她喜歡了另一個男人。”于是,聰明的網友們總結出一套規律,要想寫出王家衛式的臺詞并不難,只要遵循一個公式:一個事件+一個繞口的時間+另一個一個無聊的事件,3秒鐘就能造出一個王家衛。比如“發生車禍后的三天零五小時八分鐘,我又去吃了甜筒,不過這次,我沒要香芋味。”這種電影臺詞的嫁接,其實就是當下一種新的理論——模因理論。
語言模因的提出與內涵
“模因”起先出現在一個牛津大學動物學家的暢銷作中,探討了基因如何通過自我復制和競爭,促進生物的進化。我國教授何自然在2003年將“模因”概念引入中國,“模”
是指“模仿”,“因”就是“基因”。簡單來說,就是指在文化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相互模仿,并將各種思想進行傳播,從而流傳下來。
而“語用”作為一個熱詞,也頻頻出現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讓每個語文老師都產生一種想法,就是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提供機會給學生,讓他們的思想融入課堂,情不自禁地產生想要表達的欲望。但孩子們的表達并非隨心所欲,而是通過引導,借用一定的語言模式,將觀點進行重組和表達。這種教學方式就是“語言模因”。
語言模因促進兒童表達能力的策略
《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學生口語表達提出了這樣的要求:1、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2、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3、能完整地講述小故事,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4、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5、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策略一:重視背誦積累,有招更有效
語言模因復制及其規律告訴我們,積累是語言模因理論的第一要素。而新課標也指出,教師要重視和倡導學生的語言積累。在低年級,教師都比較注重朗讀與背誦,因為課文短小,瑯瑯上口,適于誦讀,除了積累字詞,還可以積累各種典型的句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倘若能將那些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描寫熟記下來,并且在適當的時候運用到自己的語言表達中去,那樣效果肯定大不相同。
1、詞語積累。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學生接觸外部環境的機會很少,習得語言、運用語言的環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教師更注重課堂上學生語感的形成和語言的積累。例如:蘇教版二下《螞蟻和蟈蟈》一課,學生在討論“夏天螞蟻搬糧食”時,教師在黑板上補充了 “有備無患”、“防患未然”這兩個成語。在討論蟈蟈最后悲慘的結局時,教師又補充了兩個成語,分別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教師要求學生熟練朗讀這幾個成語,并進行記錄,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詞語的積累。
2、段章積累。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穩定,生動、具體、新穎的事物更能引起他們興趣。如果在課堂上,教師指導朗讀時能適當地輔以動作和表揚,動靜結合,不但能激勵學生的朗讀興趣,還能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快速記憶。如蘇教版一上《江南》一課: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全詩只有兩句話,結構大體相同。采用單一形式反復朗讀,學生很快就會感到厭倦。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把自己就當做那一條條可愛的小魚,設計戲水的動作,配上優美動聽的音樂。在這樣寬松的氛圍中,學生興趣空前高漲,全身心投入到朗讀中去,既能有感情的朗讀全詩,又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很快就能把課文背誦下來。像這樣,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巧妙的方法指導學生背誦記憶,課外帶領學生對書本上的好詞好句進行摘抄,經常誦讀。學生將優美的片段保存在腦海中,等到要用時,自然而然就從腦海中復制出來,語言表達就能游刃有余、揮灑自如。
策略二:從模仿入手,以仿促表達
何自然教授在《模因論》里指出:“學語言的過程就是模因復制、傳遞的過程,學會的語言表達手段又需要不斷復制出來與別人交流,達到傳遞的目的。模仿、復制并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克隆,而是模因集合的重組。”模因的復制和傳遞方式也啟發我們應該如何學習語言:既要學會以不同形式表達同一信息,成為“模因基因型”;又要學會以相同形式套用不同的內容,成為“模因表現型”。
1、“模因基因型”——內容相同形式各異
一位老師在執教綜合性學習《我和水果交朋友》時,有這樣一個環節:
師:你來介紹你最愛吃的一種水果嗎,看小朋友們能不能猜到?
生:我喜歡吃的水果長得圓圓的、紅紅的,味道又酸又甜。
師:他介紹了水果的外表和味道,相信小朋友都猜出來了。還有別的小朋友能用不一樣的方法進行介紹嗎?
生:我喜歡吃的水果像小朋友的臉蛋兒,紅撲撲的。
生:我喜歡吃的水果長在樹上,像一個個紅燈籠。微風吹來,小燈籠在跳舞呢!
可以看出,雖然這幾個小朋友都是介紹的蘋果,但方法卻不相同。第一個孩子用上了表示顏色的詞語“圓圓的”、“紅紅的”;第二個孩子用了比喻句,找到了蘋果和臉蛋兒的共同點,用上了“紅撲撲”這個詞語;第三個孩子不僅把蘋果比喻成“紅燈籠”,還用了擬人句,讓人產生生動的聯想。就是在這種不斷地復制模仿、比較創新中,孩子們的回答變得獨具匠心,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2、“模因表現型”——形式相同內容各同
我在教學一上《秋姑娘的信》這節課時,問學生:“秋姑娘的好朋友可多呢!她還會給誰寫信?又會寫些什么呢?”學生經過思考討論,發言非常精彩:
生1:一封寫給可愛的小兔,告訴他們天冷千萬別出來。
生2:一封寫給傻傻的大狗熊,提醒他們尋找食物時不要上獵人的當。
生3:一封寫給兇猛的大蟒蛇,快盤起身子好取暖。
……
孩子們沉浸在老師所創設的這種情境當中,他們的表達融入了每個人的特點和喜好。這就是“模因論”所闡述的“信息的形式被賦予不同內容而得到復制和傳播,則產生各種模因的表現型。”
策略三:展開想象,培養創新思維
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賴于社會生活實踐,依賴于教師的激發。在表現型語言模因中,可以讓學生產生不同的聯想,在復制傳遞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變異。再比如二上《云房子》一課老師問學生:“看,天空中還有許多白云,教室里的小鳥們是不是也心動了呢,你們還可以造出什么樣的云房子呢?請你在白紙上把你的云房子造出來吧!”學生利用水彩筆快速畫出云房子的外形,并且上臺介紹。然后教師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你能用這樣的句子來向大家贊一贊我們造的云房子嗎?出示:我們造的云房子真( ?)啊!有的像 ? ? ? ,有的像 ? ? ? ? ,還有的像 ? ? ? ? ? 。”學生的話匣子再次被打開。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展現出了無窮的創造力。盡管有的孩子畫的不是很美,但是通過教師的鋪墊,加上自己的創作,也紛紛有話要說。語言學習必須在經常性的運用中才能得到鞏固和掌握,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打開學生內心渴望表達的一扇窗戶,讓他們在觀察想象中感受事物的形狀、特點等,使學生言之有物,能獨立表達。
結語。
總而言之,語言模因論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方法、策略和路向,隨著對這一理論的深入研究,他將給語言學習、語言教學帶來更多啟發。而作為一名小學低年級語文老師,要時刻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當做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尊重學生的興趣的前提下,幫助學生從模仿轉向創新,真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