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摘 ? 要:通識教育貫穿于人一生中各個不同的階段,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通識教育的理念也逐漸滲透進教育的各個階段。芬蘭的基礎教育卓有成效,能為我國的基礎教育提供借鑒經驗,其基礎教育教學中所體現的通識教育理念可歸納為四個方面,教學目標的終身性、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教學方式的合作性、教學評估和選拔的發展性。芬蘭基礎教育中關注學生終身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興趣,為通識教育所追求的培養發展自由而全面的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芬蘭;基礎教育;通識理念;借鑒
中圖分類號:G5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36-0004-04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19世紀前是中小學教育的總稱,19世紀初美國博德因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后確定了其高等教育的涵義。但是通識教育是貫穿人一生中不同階段的持續性過程。它不僅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也應該保留全部教育學的意義?!罢嬲袃r值的教育,應該在每個教育階段都持續地向學生提供進行價值判斷的機會,否則就達不到理想的教育目標?!狈姨m的基礎教育是其通識教育的開端。
自從2000年開始使用OECD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芬蘭便多次名列前茅,其優異表現與基礎教育的改革密切相關。芬蘭在20世紀70年代就實行了九年一貫制的義務教育制度并頒布了《基礎教育法》,強調基礎教育的一貫性與連續性,繼續對國內的義務教育加以保障。芬蘭的基礎教育不僅能為我國的基礎教育提供借鑒經驗,其基礎教育教學中所以體現的通識教育理念更加值得我們探索。
一、通識理念下教學目標的終身性
通識教育強調學生在自由社會中接受普遍標準時,更要永不停息地探索“引導變革的新見解”。因為教育從根本上講就是社會將其精神內容和內在形式傳遞給下一代的活動和過程。在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個性尤為重要?!八薪處煹墓ぷ骶腕w現在這種責任中,即對普遍真理進行負責任的、獨特的和個性化的解釋?!蓖ㄗR教育理念所體現的教學目標不僅要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個性,更要求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學習興趣,使其在早期形成對任何課程的長期學習興趣和持續的學習動力,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終身學習探索的能力。
兒童的興趣與需要,是兒童獲取知識的動力。芬蘭教育特別強調尊重孩子的天性,促進兒童個性的良好發展。學生間的差異性要求教師采取不同的教學藝術。芬蘭的教育理念是“先見林,再見樹”,即讓孩子先了解課程整體的教學概念和學習目標。比如,芬蘭“花式溜冰課”的基礎教學,老師會先在一堂課中示范好幾種姿勢,每個動作教10分鐘左右再換另一個動作,一節課學生會接觸四五種溜冰方式和概念。中國“先見樹”的教育模式,希望每堂課都要反復練習,確保孩子都能熟悉課本和各種習題,以考試來要求學生、以考核來要求教師。在反復地練習和考試中以壓倒周邊的競爭者為目標,但學生是否能了解到課程的宏觀框架,是否享受課程的多元內容,我們無從得知。這會使孩子失去對課程的長期學習興趣和動力。芬蘭教育目標中的“先見林,再見樹”正是通識教育目標的體現,尊重學生的天性,先打開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整個學習科目做一定的了解,讓學生放寬眼界,經過教育最基本的認知階段,構建起日后深入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通識教育最初被賦予的涵義就是為學生進行任何專業的學習做準備,在尊重個體的多樣化需要和個性化發展的基礎上,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堅持通識和專識的有機結合,為日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通識理念下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通識教育不應該是被限定的一套具體的必讀書目,或者是被規定好的一系列課程。通識教育應該是對于知識和思想的某些目標的關注,以及堅守這樣一種觀念:通識教育應該像專業教育一樣專注地借助多種手段來追求其目標。對于通識教育而言,其目標的追求是多種多樣、永無止境的,這就要求其教學內容必須多元且廣泛。
(一)重視靈活廣泛的多元化課程設置
芬蘭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在各個地區都擁有一定自主權,包括其課程設置、教材的選擇以及課時的安排等。芬蘭在六年初級階段的課程中除了學習自己的母語、芬蘭語、外語、數學、環境、宗教倫理以及藝術等必修課程外,各個學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利用本校的特點和優勢自主開發特色課程,進行本校的課程設置。高級階段的三年同樣如此。
芬蘭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十分尊重多元,芬蘭的中小學課程除了語言學習,還有數學(主要發展學生運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環境與自然(涵括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學和健康教育等的初步介紹)、生物(五年級開始,實地觀察自然,認識生命各階段的成長)、地理(五年級開始)、物理和化學(五六年級開始)。芬蘭的課程是尊重多元,芬蘭學生不只了解理化生等課程的整合概念,連家庭經濟課、體育、社會倫理等都逐步建立關聯,成為網絡狀的通達式學習環境。在芬蘭的選修課程設置中,不僅當地的政府和學校進行決策,學生的家長也可以參與進來,他們的課程設置十分靈活,非常具體地展現了基礎教育課程設置的彈性。
(二)重視基礎語言的學習
通識教育或自由教育重視人文學科。文學不是唯一的人文學科的課程,但是文學的學習在中學階段是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它為實現通識教育的目標提供了特殊的機會。語言是自我表達的基礎,芬蘭教育強調語言是建立通識的第一步,而母語課程是其他學習的基礎與根本。芬蘭小學一、二年級每學年平均每周7節母語課。隨著年級升高,選修其他外國語言課程,以英語和瑞典文為主。學校也開設了多種外語課程供學生學習和選擇,對于語言興趣濃厚的芬蘭中學生,必修與選修可多達五種語言。在芬蘭,高中生一般都能掌握兩三門外語,學校會與其他國外學校進行交流合作,這樣不僅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芬蘭的學生在參加高中畢業會考時要參加母語、第二官方語言以及外語這三門課程的考試,體現出芬蘭對外語科目的重視。
(三)重視閱讀興趣的培養
閱讀對于兒童來說,可以拓展其思想和心智。在這個時代,知識呈爆炸式增長,而人文學科是一種濃縮和兼容了眾多內容的文獻。芬蘭人十分重視兒童閱讀興趣的培養,鼓勵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生活習慣,獲取廣博的知識。閱讀的培養首先是來自父母的陪伴和鼓勵,進入學校則是系統化的引導,比如家庭作業就是半小時的自我閱讀。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都能依照每個孩子的閱讀進度,培養終生受用的閱讀興趣。閱讀的培養還有來自良好社會閱讀環境的引導,圖書館是芬蘭的寶藏。用心設計的圖書館建筑、專業素質和資源共享的理念、現代化的設備和豐富的資源,此外還有隨處可見的流動圖書館巴士,這些使得圖書館成為人們最喜愛的地方。另外,芬蘭的音樂課程協助學生熟悉各類音樂,接觸各種樂器,既以音樂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協助他們心靈健康地成長,又可以學會對音樂的欣賞和表達,培養自我興趣。視覺藝術課程不只是繪畫和雕塑,還包含視覺表現、藝術認知,培養對美感和道德的領會。此外,還有各種工藝課和各類體育運動,希望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提升生活的品質,找到終生的興趣。
(四)重視學習視野的開闊
芬蘭學生五年級開始上歷史課,同時教授世界史和本國史,以開闊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構建國家公民和全球的意識。初中的社會課,讓學生了解社會的概念范疇和公民的社會責任、社會階層、互相尊重、各類生活常識等。教育和職業輔導課程讓學生了解社會中的各行各業,了解教育與人生的關系,認識各個職業的工作狀況和技能需求,同時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為進入普通高中或職業教育的選擇打下基礎。芬蘭教育相當重視生活教育,學校擁有配置齊全的工藝課所需的教學設備和器材,所有學生共同做飯、縫衣、打毛線、烤面包、用電鋸割木頭,沒有家長代勞,也沒有學生覺得哪些是男生的事情、哪些是女生的事情。
三、通識理念下教學方式的合作性
目前阻礙學生接受通識教育,進行通識學習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專業主義,只學習專業課程,甚至認為與專業無關的通識課程是在浪費時間;二是功利主義,希望學習某門課程能帶來切實的用處。通識教育要對學生的人格進行陶冶,教育是以人的自身的全面發展為目的,而不是將人作為市場和職業的工具、機器。黑格爾認為,人格陶冶著重于心靈的自我喚醒和能力的培養,它的本質在于使人由個別性向普遍性的提升。而以職業導向的專業主義和以市場導向的功利主義教育立場,完全漠視教育的人文理念。當代專業學科的“科學革命范式”快速變化,“我們無法轉化為教材,從專業分科知識的系統學習回到知識發生與創新的原始問題情境,使問題情境構成原始的知識發生點?!北热?,我們面臨的自然生態危機問題,不能靠某一專業領域做出突破,我們需要地理、氣候方面的知識,還有對人類行為的研究,甚至于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這個綜合性的問題需要多學科的整合。我們面臨一個具體問題的實踐處境,這就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提出了要求。學習不再是傳統分類中的系統專業知識的灌輸和記憶,而是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學習和吸收,打破專業的限制和束縛。
芬蘭2014年發布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核心課程改革,于2016年8月在全國實施新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從2016年8月起,7~16歲學生的所有學校在課程大綱中留出一段時間(每年至少一次,持續數周)進行跨學科的現象教學,具體時間長短和次數學校自行決定”。這體現了芬蘭教學方式中基于現象的教學,圍繞主題的合作通識教育理念。“基于現象的教學”是相對分科教學而言的,基于生活中的真實現象或話題,融合各個學科的知識為學生準備跨學科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實際生活中的某個話題或現象作為主題,展開教學,又稱為“主題教學”。“基于現象的教學”需要不同學科教師根據共同“現象”進行溝通、協調、計劃、分工等。在備課時,相關學科教師在共同的目標、現象背景下進行自主備課。在課堂教學中,各科教師“合作教學”,所以一堂課可能會有2~3個或更多教師進行協同教學,這樣讓學生對某一現象形成系統性認識?!艾F象教學”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四、通識理念下教學評估和選拔的發展性
(一)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的教學評估方式
芬蘭的基礎教育不設置標準化的考試,只有國家升學考試。在各個學習階段,由教師根據規定的教學大綱在授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教學評估,教師對于學生的教育評估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這種持續性的評估是為了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指導和幫助學生。在中國,通過答題卡上的一個個小格子來檢測和評價學生,學生的學習目的很多時候變成了通過考試,教師的教育目的成為了幫助學生通過考試。教育本身被拋棄了。芬蘭的評估形式是將學生的學習進度通過報告卡反饋給家長,每個學生每學年都會收到自己的評估報告,內容包括每門學科達到學科設定目標的程度。在芬蘭,基礎教育還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并關注自我的學習過程、學習成長和進步,通過學習獲得自我效能感,也能產生自我責任感。芬蘭的高等教育部門也建立了讓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評估的機制。芬蘭學生不僅參加評估質量決策,提供教育質量的信息,還以評估成員的身份參與外部教學評估。
(二)以興趣和能力為導向的升學選拔方式
芬蘭升學選拔主要是以興趣和能力為導向。芬蘭的初中畢業生開始首次分流,他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和志向,憑借自己的成績表和學習報告,自主選擇申請進入高中,或是進入職業學校就讀。如果想繼續深造或者暫時無法確定職業方向,會選擇進入普通高中。芬蘭的多數高中都有相對同水平的素質,各校區的教學成果落差不會太大,初中學生不需要犧牲自己的時間和娛樂興趣來獲取分數,爭搶好學校。芬蘭高中階段的教育通常以選修課程為基礎,沒有特定的班級和畢業時間規定。依據每個學生選擇的科目、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學習時間為兩到四年。其教育目的是學生能為自己今后的學習和人生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芬蘭高校對于新生選拔沒有統一標準,芬蘭高中畢業生的升學不僅取決于他們的畢業成績和大學入學考試成績,還會參考高中階段的表現和面試表現。
教育要實現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有限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謀取生存手段的外在目的;更重要的則是“無限的目的”,即“超出對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發展”,它指向的是自我實現和發展。只有這兩重目的的統一才能達到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也是通識教育理念的精神所在。芬蘭基礎教育中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終身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興趣,為培養發展自由而全面的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正是通識教育所追求的,也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導向。
參考文獻:
[1]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01):99~104.
[2]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62.
[3]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87.
[4]盧曉東.試論以通識學習促進通識教育的發展[J].北京教育,2014,(12).
[5]尤西林,黃保羅.知識創新教育機制的當代轉型——芬蘭教育與中國通識教育的對話[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3).
[6]陳之華.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106.
[7]中央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7卷 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