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
我國的教育家十分重視啟發式教學。孔子的教學是“循循然善誘人”。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如何進行誘導呢?他認為一要提問,二要指點。也就是說,有效提問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關鍵作用。有效的課堂提問不但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課堂提問是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不但可以用來組織教學,反饋教學信息,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精神大有益處。教師的有效提問能在課堂教學中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計劃性的探究學習。怎樣才能做到有效提問呢?
問的“巧”即要提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問題。在課堂上,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的反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提問應該使學生處于以下心理狀態: ①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但沒有答案。②有一部分答案,但不完整。③雖一時不能回答,但有回答的自信心,即當學生處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欲說而不能的狀態時,教師此時的提問容易引起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有一吐為快的沖動。④優等生可以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并能做出比較切題的回答,表情顯得輕松自然,舉手踴躍,回答流暢。對待這樣的學生可以適當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
例如,教學中具有一題多解的問題,或有簡捷解法的問題,當這些學生回答出基本問題之后,不要忙于小結,而要變換思維角度,讓他們再回答。讓學生做下面一道題:修一條長6000米的公路,4天完成了全長的2/5,照這樣計算,完成這項任務共需多少天?
題目出示后,學生很快得出一般解法:6000÷(6000×2/5÷4)﹦10(天)。此時,不要馬上小結,而進一步提問:“這道題有沒有簡便解法呢?”學生思考后回答:“有,可以把這一條公路看作1來解,列式為:1÷(1×2/5÷4)﹦10”肯定了這種解法后還能繼續設問。這樣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同一問題,充分的發揮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力。
二、問得“快”
問得“快”即及時抓住追問的時機。追問需要掌握提問的節奏。教學設計時,教師要緊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把握內容的邏輯順序,對教學設計,包括各環節的串聯,課上要提的問題,都已經事先設計好。教師不能按部就班的完全用事先準備好的問題提問學生,應及時根據課堂情境,即興調整提問的節奏。 節奏絕不是固定的,它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比如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和其他意外因素。
課堂提問的節奏可以時急時緩。開始時,就學生熟悉的話題,易緊鑼密鼓,盡快讓學生進入狀態。例如,老師在《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中出現過這樣一個提問過程:老師讓學生匯報擺這么多漂亮的圖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用算式的形式表達出來。結果有的學生說有11個3,有的有13個3。此時老師就追問了,“這么長的算式,寫起來會怎么樣呢?如果有100個3加在一起呢?對,特別的費勁,麻煩!那咱們能不能想個辦法讓這么長的算式變的簡短一些呢?同桌互相商量一下吧!”這就運用了追問,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讓學生一步一步的跟著一定的思維方向走,以至于最后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學生從中學到新知并體驗了其思維過程。
三、問得“精”
精問需要抓住提問的難度。一般來說,根據問題的難度,可以把問題劃為基礎性問題、 拓展性問題和探究性問題。基礎性問題是指在學生認知目標范圍內的細節性問題,是對學生基礎知識識記程度的體現。拓展性和探究性問題是對學生的更高要求,用來考察學生的思維判斷以及合作探究能力。例如,有教師在教學《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上課開始讓學生上臺做了這樣一個游戲:兩位學生,一個拉三角形,一個拉平行四邊形,拉變形的獲勝。這場游戲在學生的爭論聲中結束,教師及時引問:“同學們,看到這個結果,你們有什么疑問嗎?”接著,學生質疑:“三角形的穩定性比平行四邊形要好,為什么會這樣呢?”教師借此就可以揭示課題,在學生的質疑下一起進行實驗,一起探究三角形的穩定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課堂要突出學生個體,強調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新課改理念鼓勵廣大教師轉變觀念,實踐探索,使得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知識。如果繼續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那學生的認知能力就不能得到更大限度的發展。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方式也應該跟上發展速度。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不隨意注意占主導。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誘發學習動機的教學情境,把學生的不隨意注意吸引到參與學習的興趣中來,引導他們對數學問題積極思考與探索,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發展智能的目的。我們可以在突出學生個體的同時,提供學生更多的機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從疑問開始,課堂上,應該鼓勵學生的積極發問。閱讀課時,教師可以在認知目標范圍讓學生提更多的問題,學生得到了鼓勵,活躍了氣氛,發散了思維,提高了課堂效益。
(2)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學生作答將學生分為兩人、三人或以上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就某一問題在規定時間內互相問答。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只有問題的提出,才有問題的解決,甚至在這種互問的過程中,隨時會產生一些無法預設的即興的靈感。比如,學生可以是記者,接受大家的采訪,可以是某一特定的情景再現,這種超出預設的表演所帶來的精彩使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還突出了語言的交際功能,其課堂效果是值得期待的。①有效的課堂提問需要我們去設計,去創造,去應用。教師應懂得提問藝術、善于提問的教師,教得輕松,也使學生學得愉快,整個課堂氣氛也就會顯得生動、活潑和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