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亞浩
政治作為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建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初中教學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初中階段也是學生初步接觸政治這門學科的階段,鑒于學生在初中階段開始認識社會、對基本的法律及政治常識形成系統了解,政治作為一門必修科目登上初中教育的舞臺,發揮它獨一無二的作用。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上講,政治學科基于政治理論、法律常識、道德常識而設立,概念性和抽象性比較強,學生理解起來相對比較難,枯燥的文字和敘述方式容易使課堂氣氛變得死板僵化,從而導致學生對初中政治學習產生不友好的心態,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影響學生的整體政治水平。本文從實際出發,根據初中政治教學內涵,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如何構建高效政治教學課堂。
一、德育在先,發揮課堂教學重要性
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政治不僅承擔著傳授政治知識的責任,還擔負著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使命。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德育是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新課程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堅持德育在先的原則,滲透德育,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發揮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作用。例如,在講到初中政治法律部分知識時,單純地向學生講述相關法律知識,只會讓學生對政治課程更厭煩,教師則可通過播放關于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視頻,學生在觀看后,就如何看待視頻中青少年的行為發表個人意見,他做了哪些違法的事?可能是什么理由導致他走上違法的道路……通過教師提問來一步步引導學生深思,在其中不斷滲透“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律意識。這樣,通過課堂教學,一方面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政治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道德教育,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作用。
教師還可以將教育與社會價值觀教育相結合,不斷激勵學生。同時,教師要善于挖掘思想政治教材中不易發現的素材,結合課堂內外的信息和課堂內外的活動,進行責任感的培養,鼓勵學生更多地關注當前的新聞和社會熱點,并思考這些現象。除此之外,初中生在學校度過的時間有八小時多,教師是學生社會活動的直接模仿者,為此,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言行也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二、寓教于樂,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大部分學生眼中,初中政治課堂枯燥無味,需要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從學生興趣出發,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狀態下學習,學習效率自然就會提高,整個課堂教學有效性隨之提高。政治課的“寓教于樂”就是通過多種活動,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如采用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討論法、辯論等形式,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創設相關教學情境,讓學生親身感受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度,在教師的引導下快樂地掌握政治知識,同時,還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
三、以愛勉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融知識性、思辨性于一體,有一定的寬度、廣度,內容豐富復雜,教與學的難度稍大一些。正因為如此,有些學生不僅樂學好學而且非常敏感,而有些學生屬于“政治學習慢熱型”,還有些學生則居于上述兩者之間。這是無可規避的個體差異性,學科特點又客觀地加大了這種差異。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對學生的愛融于教學方法中。一方面應著力構建寓教于樂、情景結合的“因材施教”活動;另一方面,要本著“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指導思想,積極施行以賞識為主的激勵性評價機制。比如,把基礎成績與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相結合,把結論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以不斷增強學生的進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四、聯系生活,強化實踐教學
學習最終的目的就是充實自己,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解決我們的困惑和問題。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雖然看似是書面化的,其實它也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掘這些聯系,啟發學生思考,將理論的政治理論與生活實際中的政治知識融合起來,這樣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學生對于這方面知識的理解,同時是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例如大家關切的隱私和隱私權,初中的學生青春期剛剛開始,有了屬于自己的小秘密,出現寫日記的習慣,這時很多家長為了更好的管理孩子,偶爾或經常偷看孩子日記和查看孩子微信和QQ聊天記錄的行為就屬于嚴重侵犯孩子隱私,而有些家長沒覺得這一行為有何不妥。個別家長還會使得孩子更加叛逆,從而聽不到孩子的心聲。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和家長溝通,合理的解決這種問題。從而使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習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幫助,進而更喜歡學習這門課。
初中政治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之中,講求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課堂教學作為初中政治教學的主要途徑,直接影響著初中政治教學質量,因此,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教師刻不容緩的責任。它關系著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工作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