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斌
摘要:對于低年齡段的小學生們,解決數學問題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抽象性,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鼓勵學生親自動手畫圖,可以幫助學生們理解題意。這種將已知量和未知量,相聯系起來的策略十分有效,在幫助小學生們學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低段數學;畫圖策略;解決問題
引言: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抽象的學科,低年齡段的學生有效的解決數學問題,是學生們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師們在地段數學教學中的重點。根據學生們的年齡特征,教師們可以運用畫圖策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樣的方式,既可以使數學問題直觀的、簡單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又可以提高學生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信心,使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得到拓展。
1.畫圖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特征
兒童的心里具有這樣的特性,兒童通常在六到九歲進入繪畫的圖示階段,在生活環境中一些藝術因素的影響,使兒童產生造型意識,用簡單的線條畫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個思維最活躍的時期,兒童具有很強烈的畫圖愿望,學生們往往敢于下筆,勾勒出形象天真的東西,做到真正的意到筆到。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齡段的學生,抽象的邏輯思維尚未成熟,而是處于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對,觀察分析歸納等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不夠了解,因此學生們更愿意模仿常見的問題來解決新的問題。小學生們漢字儲備量尚不足夠導致小學生們不能夠深刻的理解題干。對題意理解能力不強,難以解決數學問題。為了滿足學生們的心理要求教師應當將畫圖作為媒介引入解題過程中。學生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感受,使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2.畫圖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問題
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后,要更加注重對學生畫圖意識的培養。畫圖并不是單純的畫圖,而是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1為便于學生理解題意,畫圖幫助學生
利用的畫圖的方式,將題干中的信息表示在圖中使問題直觀化,簡單化,學生在圖中學習更加易于理解問題。是學生們主動參與到問題的思考中,尋找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人教版教科書上有這樣一道題,同學們參觀動物園,小麗第10個,小雨第15個,問小麗和小雨之間有多少名學生。很多學生不會選擇畫圖的方式,而是直接寫出15-10=5(人)。由于學生沒有畫圖,學生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甚至會堅持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利用畫圖的方式解決問題,將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形象,在畫圖中發現自己的錯誤。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圖的畫法也有所不同。有的學生將15個圓圈全部畫出,標出小麗和小雨的位置,從而得到正確的答案;有的學生思維比較敏捷,只畫出第10個到第15個,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甚至有的學生直接標明了數字。不管采取哪種方式,都可以清晰的理解問題的含義,得到正確的答案。
2.2畫圖使數量關系更加清晰
低年齡段的學生,對于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很難理解,就是缺乏生活經驗導致的,低段的學生難以利用文字歸納總結。畫圖可以幫助學生們總結問題,清晰的發現圖中的數學關系。
例如購物類型的問題,一張文具店的圖片,文具用品上面標出了各自的價格,文字說明一只鉛筆的價格,問學生們5支鉛筆多少錢?這個問題并不困難,但對于低段的學生們來,途中有很多的我用的信息易使他們將信息混淆。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們提出問題,詢問學生從圖中得到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有利于解題的幫助?緊接著讓學生用畫圖的方式明確自己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們在途中發現問題的解法。提高類似的問題解決后,學生們會發現這類問題都是幾個,幾相加是多少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們對于乘法的理解,明確單價和總價間的關系,便于學生進行問題的總結。
2.3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靈活
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利用畫圖作為中間媒介,幫助自己理解題意。將難以理解的數學問題,繪制成圖形,轉化自己的邏輯思維,您的學生將文字轉化為圖形,化靜為動,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效果。
例如有這樣一道問題,一根木棍2米長,要將這個木棍鋸成5段,每鋸一次需要5分鐘,問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學生經過畫圖后,答案一目了然,一個圓圈代表一段木棍,一根豎線代表鋸一次,鋸成5段需要4次,正確的答案是需要20分鐘。教師應該讓學生們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畫圖,在圖形中找到解題的答案將抽象的問題轉化的更加直觀,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生們也能感受到畫圖對于解題的價值。
3.結語:
學生們通過畫圖的方式解決數學問題,這種能力不是生來就有的,需要教師的引導。在教師日常的教學中,要有意增加使用畫圖解決問題的頻率,將畫圖的策略滲透到學生們日常解題的方法中來。在不斷的畫圖滲透中,使學生們最終形成解題的策略。
參考文獻
[1]薛海林.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畫圖思考能力培養的調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2]孫小芹. 略談畫圖策略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J]. 小學教學參考,2015(14):53.
[3]丁美玲. 畫圖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 當代教研論叢,2018(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