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月麗
摘要:《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于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面對的學生是富有個性且存在個性差異的群體,因此,音樂教學育人的模式、目標、方法、策略也應是多元的。
編創領域是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一個專門領域,小學音樂課堂的編創活動應融入多元化的創作理念,創設寬松、民主、開放的課堂情境,倡導學生進行多元性的編創活動,豐富音樂體驗能力,在編創中激發學生的編、創、演能力,讓音樂課堂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
關鍵字:小學音樂教學 ;編創活動;策略
在平時的音樂課堂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于編創都較喜歡參與,參與熱情較高,但對于編創的形式只停留在表面,對于編創的形式、方法及策略缺乏整體的安排及布局。如何讓學生學會編創、豐富編創形式、形成編創能力呢,下面是筆者在音樂編創教學中的幾點策略研究,與同行們共同探討、交流。
巧設情境,走進編創大門
音樂學科是一門創造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興趣與積極性是首要。如在教授歌曲《春天舉行音樂會》一課時,打破以往的常規教學--不是就歌教歌,而是以這首歌曲為主線索引導學生進行編創,通過身體語言編創春天的大自然情景,表現大自然的聲響及景物特點。在課的開始之前,選用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且喜歡的歌曲《嘀哩嘀哩》作為導入,教師事先準備了樹葉、枝條、花還有模仿鳥叫的樂器,在老師的簡單分配下,學生分小組進行大自然景物的扮演,學生在歌曲的歡快活潑中興致勃勃地參與到音樂中并進行動作表現,參與熱情特別高,無聲的帶領學生走進編創大門。
五年級欣賞課《晨景》一課教授時,在反復聆聽樂曲、分析樂曲內容、情境之后,通過音樂與圖片的形式讓生感受晨景,啟發引導學生表達晨景之美,在情境的創設中我讓學生談談:“為什么主旋律一直重復出現,你能想象主旋律出現時的情景嗎?”當時學生的回答超乎了我的想象:
生1:主旋律一直出現,就好像太陽從水平面慢慢升起,所以一直有主旋律的出現。
生2:主旋律一直出現就好像海上的海鷗一樣一直在海面上自由飛翔。
生3:主旋律一直出現我覺得就像海浪一樣一浪接一浪的拍打海岸……
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就這樣,適時創設的情境,讓學生與音樂產生情感共鳴,促進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高效互動,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意思維,在編創情景創設中將生活與音樂聯系在一起,無聲的將學生引進編創大門。
二、多元入手,豐富編創形式
在課堂中學生是富有個性的個體,每個學生參與音樂表現的習慣與能力各不相同,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起引導作用,多元入手,設計多樣的編創形式,引導學生從唱歌、動作、節奏旋律進行編創,通過多種形式,豐富編創的形式,讓學生都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表現的方式,在編創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一)從唱歌入手
唱歌是學生最樂于參與的活動,在唱歌的編創活動中主要是以開發學生潛能為目的的即興編創;讓學生懂得運用音樂材料進行創作嘗試與練習。
在《祖國祖國我們愛你》一課學習中,學生特別喜歡這首歌曲,能夠馬上就跟著錄音演唱了,完全不用老師教唱,類似這樣的歌曲還有很多,可以從唱方面進行歌曲的編創。
例如在人音版第十冊《雪花帶來冬天的夢》一課中,這首歌曲節奏型較簡單,旋律優美,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首歌曲的演唱并不會存在難點,為了提高演唱能力滿足更多學生的能力需求,可以在這首歌曲的高潮部分進行二聲部的填充,形成上方旋律表現小朋友對動物充滿愛的呼喚,第二聲部則是小動物的回應,通過編創使的歌曲更飽滿且更有意境感,而且也提升了學生合唱的演唱能力。
(二)從動作入手
動作指由音樂伴奏,以身體動作作出反應,從而訓練音樂的節奏感的教學方法。 在平常的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形式引導進行編創:音樂情境、旋律走向、節奏變化、歌曲節拍。通過這樣的編創,引導學生從多元入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編創,人人都有主動參與的興趣。
在音樂教材中很多作品富有音樂情境感,如《數鴨子》《蝸牛與黃鸝鳥》《小紅帽》《嘀哩嘀哩》,這類的歌曲從歌詞中就能很自然的進行動作編創,所以這類的歌曲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進行動作編創。
有的歌曲旋律起伏明顯,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旋律的走向:上行、下行還是波浪形,從而根據規律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歌曲意境、內容進行動作的編創。例如歌曲《雁群飛》引導學生隨著音樂起伏手臂帶動模仿大雁飛的動作,在動作中感受音樂的美與起伏特點。
(三)從節奏、旋律入手
節奏是通過聲音的長短和有規律的輕重反復及其各種變化組合,而在聽覺心理上形成的感覺,是音樂中時間移動的時值表現。 旋律則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長短和強弱關系而組成的音的線條。它是塑造音樂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樂的靈魂。
在教學種主要以兩類形式進行編創:節奏旋律模仿體驗,節奏旋律創作實踐。在低年級主要以節奏、旋律模仿為主,例如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通過老師、學生的互問,在問好中感受節奏的時值特點,從而掌握4分音符、8分音符。《大家來勞動》老師引導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活中勞動的情景,提煉生活中勞動的節奏,如擦窗戶、(刷-)掃地(刷 刷)等,讓學生在勞動中進行模仿、發現,創作,到高年級還可以讓學生創作更多情境,如《小螺號》創設海邊的情景,海浪、海風、鳥、汽笛聲等,學生通過聲勢采用不同的節奏型進行模仿,在老師的引導、學生的合作下創設了一幅豐富多彩的海邊情景,在情景中走入歌曲的演唱。
三、縱橫一體,發展編創能力
當學生已經掌握了橫向的編創形式,應該引導學生朝著縱向發展,豐富編創形式,提高鑒賞音樂的能力與勾畫音樂的整體效果。在嘗試中從較經典的歌曲入手,如《草原上》,這是一首意境悠長、遼闊壯美,充滿人文氣息,風土人情較濃厚的歌曲,可以引導學生縱橫一體進行編創,如:在全音符的地方加入簡單的旋律形成二聲部旋律、或者加入樂器表現;蒙古人民能歌善舞,也可以通過動作的加入進行編創,還可以嘗試從節奏、旋律入手,創設引子、尾聲,在這里加入馬蹄、人聲表現漸近漸遠的感覺,體現了草原的遼闊。從橫向的編創逐漸滲入走向縱向發展,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編創能力,也培養學生整體構圖的能力,豐富了編創的形式,同時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及綜合的音樂素養能力。
小學音樂課堂的編創活動融入多元化的創作理念,創設寬松、民主、開放的課堂情境,在編創過程中激發學生對編創的熱情,在編創中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及合作能力,多元編創下豐富多彩音樂體驗能力,在編創中激發學生的編、創、演能力,讓音樂課堂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
2.中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