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秀娟
前言:
時代不斷發展,社會需要優秀人文素養、道德素養與高技術技能水平并重的人才。近年來,高職語文教學的實用主義思路,弱化了語文本質的功能——做人的教育,高職語文教學方法僵化,只注重實用,而忽略了情感教育和德育。由于德育情育的缺失,導致語文教學效果空泛化,沒有高度和深度,不能促成學生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建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概括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六個方面,這六點既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也是新時代樹新風、化新人的價值引領。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如何突破認知局限,從經典篇目中萃取、提煉、形成新的課程思政培育點?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滲透進語文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選擇、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將語文課程宗旨提到更高層次?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認真研究我院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梳理《大學語文》課程標準,以模塊化教學為策略,形成了“口語表達、文學作品精講、應用寫作”三大模塊內容標準,并將重點放在第二模塊,選擇集中包涵習總書記所論述的六個方面內涵的作品形成第二模塊教學內容。這些作品,都整合了語文與思政的契合點,凝練了獨特的課程思政培育點,以化育學生為宗旨,是語文教學的創新,通過這一環節,旨在把優秀文化成果所傳遞的價值觀念、情感內涵、道德風范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思想、品行、價值觀。
一、作品的選擇及創新點
從以上思路出發,筆者在本課程文學作品模塊教學中,以是否包涵思政培育點為選篇標準,以是否具備“國家意識、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公民人格”四個層面的內涵元素為要求,以是否體現獨特的課程思政培育點和情感化育點為選篇創新點,精心選擇篇目,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精講篇目,實現了獨具特色的課堂教學,《詩經 邶風 擊鼓》篇是其中一例。
二、課堂教學過程實施
(一)學情分析
《大學語文》課程面向一年級學生開設,以中職轉段學生和普高畢業生為主,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字理解、思想辨析能力。在學期第一節課,開展語文程度摸底工作,通過逐一發言和寫一段話題作文的方式,了解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優劣勢,并做好記錄,以備后續教學中設計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明確
文學作品模塊教學的總目標是:
1.掌握一定的文學文化知識,具有較好的分析、鑒賞作品的能力;了解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形成高尚的人格訴求。
2.形成基于文化人格影響下的價值判斷能力,培養學生自覺運用語文知識判斷是非、評價得失、做出取舍的價值觀念。
3.盡可能突顯語文課情感化育和品德化育作用,強化語文本質的功能——做人的教育。
在對總目標認識并把握的基礎上,研究并確定《擊鼓》篇的課程思政培育點和教學目標,從智育和情感化育方面提煉出切實可行的目標。
確定的智育目標為:
掌握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提高理解并用詩歌的語言翻譯的能力;理解詩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掌握詩歌藝術特色。
情育目標為:
感知主人公悲苦復雜的情緒和心理,體會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苦難;感知詩歌流露的求和平安寧的心理訴求,理解“尚和合、求大同”思想在詩中的體現;感受當下美好生活,頌揚新時代,珍惜和平時代的安寧幸福。
同時結合學生學情分析,確定本篇教學重點是詩意的疏通與理解,教學難點是體會戰爭背景下人民內心復雜深重的情感,感知“尚和合、求大同”思想的現實意義,形成對新時代治國理政方略的認同,增強“四個自信”。
(三)課堂教學實施過程
1.精心撰寫教案,研究確定教學方法,配套制作多媒體課件。以“六個活動”設計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依次為:
①導入新課②文學知識復習、背景③熟悉詩歌、整體感知④研讀文本、解決重難點⑤鑒賞藝術特色⑥總結拓展
2.進行課堂教學,嚴格遵循教案開展,為保證教學教學效果,必須建立對課堂的邏輯掌控。
①導入、介紹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介紹詩歌產生的社會背景。②詩歌朗讀、整體感知、重點字詞解釋、提問以及詩意翻譯。③詩歌鑒賞。④提出幾千年來人民共同的心理訴求——和平與幸福這一話題,進行課堂提問與討論,將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引入課堂,明確“尚和合、求大同”思想的歷史趨同性和現實意義,使學生在思想上認同新時代治國理念,在情感上珍惜和平安寧的生活,頌揚新社會,并由此塑造學生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的價值觀念。⑤總結詩歌思想感情及藝術特色。⑥課堂誦讀、總結、布置作業。
3.課堂教學環節,必須注重四點:
①每一堂課的主旨拓展部分,必須闡明這節課的課程思政培育點。《擊鼓》這首詩,產生在戰亂動蕩的時代背景下,是人民對罪惡的戰爭的控訴,反映了人民對和平幸福的向往。和平是世界永恒的主題、人民永恒的期望,“尚和合、求大同”思想的根本內涵是追求和平安定、天下為公、世界太平。習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下,“尚和合、求大同”是人民共同的心理訴求。
②這首詩主旨的深刻體會,建立在情感體悟和認同的基礎上,鑒賞部分需動之以情激發學生心靈的共鳴,在詩歌鑒賞部分,集中運用文學化的語言、優美流暢的解讀,引領學生進入情境用心感知非常重要。本詩鑒賞部分文字,著重從感知主人公心理活動和復雜而悲苦的情感體驗出發,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情境,進入特殊的時代慘烈的戰爭背景中,設身處地體會主人公的愁怨無奈,從而感知到戰爭對人民心理的摧殘和生活的破壞,并以此為轉折,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當下安居樂業的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進學生對和平安寧的新時代的感恩與珍惜,最終達到思政育人理念在語文課堂的有效實現。
③布置作業時,盡量從課程思政培育點出發有針對性地布置。比如本篇作業為:以“幸福生活”為主題,要求學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展示教師范文《人間端午,喜樂康寧》作范文,激發學生感恩和平時代的幸福、以文抒情、以情命筆的寫作積極性。
④每堂課后,都應做好教學反思,將學生反饋、教師反思的內容記錄在教案里,以備后續更好地指導教學。
結束語
筆者認為,高職語文課程以三大模塊作為總的教學方案,既重語文“以文化育、德育為先”的本質功能,又兼顧學生語文實用技能與本領的培養,同時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了良好的對接,是較為成熟的課程實施模式。依托這一模式,筆者從課程思政背景要求出發,選取主旨鮮明富有魅力的文學篇目,優化了第二模塊,是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的創新。
作為高職語文教師,必須建立一種對語文功能的新認知,要明確語文不僅僅是小情調教育,不僅僅是識文斷字的教育,而應該是注重培養學生大情懷、塑造學生大格局的教育;作為語文教師,只有整合語文與思政的契合點,從國家意識、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方面提升課程宗旨,形成新的內容體系框架,通過教學改革,把優秀文化成果所傳遞的價值觀念、情感內涵、道德風范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人格、思想、品行、價值觀,才能真正實現語文教育的價值,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才能實現職業教育更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求,才能真正做到教育服務人民、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