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霜
摘要:小學教師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是一項長期任務。具體做法是從鼓勵學生愛說、會說、敢說,培養清晰有序的口語習慣,并以準確的語言表達數學術語和數學概念。教師要用規范、簡潔的語言影響學生。
關鍵詞:愛說 會說 敢說 習慣 示范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教師或多或少受到影響,教學模式也發生了變化?!白灾魈剿?,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在我們的課堂上已經在嘗試。課堂改革要求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溝通和合作意識。為了實現這一改革,語言作為學生之間思考、溝通和合作的載體變得更加重要。然而,我們發現,當學生們進行合作和交流時,只有幾位優秀學生搶著發言,絕大多數學生成了“聽話的機器”。即使被迫說話,也是吞吞吐吐,有的干脆站立不語。如果我們繼續這樣做,不注意培養他們的數學語言技能,將影響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因此,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把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作為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呢?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愛說
學生的觀察,記憶和注意都是無意的,因此教師應善于利用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新教材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材的情境圖,色彩豐富、形象生動,都是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這些都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愿意說,喜歡說。例如,在教學《可愛的校園》的第一課時,可出示教材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學生剛到學校,小學校園生活的照片深深地吸引了他們。每個學生都有所發現,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都迫不及待地說,圖上有兩只小白兔,有一只大象,有3只松鼠……在這個時候,教師應該給予機會讓學生充分表達。然后,教師再適時地點撥:“這里還隱藏著許多數學知識呢,小朋友們可以用數字來還表示哪些東西?”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發現和表達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被動員起來。
二、創設游戲場景,讓學生會說
有位兒童學家說過:“每個兒童都是一個天生的玩家。”如何讓孩子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可以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不同的游戲、故事,創設語言情境,借此提高學生說話的興趣。教材情的境圖和練習非常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用游戲表演等活動將情境圖提供的內容進一步情境化,讓學生全心全意地置身于數學活動的真實環境中,增加實際經驗,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猜數游戲》時,利用對口令的游戲掌握1~7的組成:
師:我拍一
生:我拍四
合:1和4組成了5。
師:我拍二
生:我拍五
合:2和5組成了7。 ……
這樣的游戲孩子會很開心。有規律的說話游戲,每個孩子都會說,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避免無聊的訓練,更好地激勵學生說話。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學習新知識,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進行小型辯論,鼓勵學生敢說
一位哲人說過:你給我一個蘋果,我也給你一個蘋果,然后我們每個人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給我一個想法,我給你一個想法,那么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不同的想法。辯論中的討論和交流是學生分享想法的過程。例如,當我們教授《分數的初步認識》時,讓學生對“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個部分是圓的二分之一”進行辯論,最后根據“平均分”確定分數。課堂辯論通常是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的,必須在短時間內理清想法并組織語言以使其具有說服力。如果沒有嚴謹的邏輯思維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這很難做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從簡單的小辯論入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小辯論分三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培訓:首先詢問學生對教師解釋的看法,并引導學生提問;二是提前安排辯論內容,使學生能夠提前確立自己的觀點,收集辯論材料;三是進行辯論。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來鼓勵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表現,例如口頭表揚和物質獎勵。在辯論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表達了他們的意見,還學會了傾聽。不僅鍛煉了思維,還培養了敢于思考和敢于說話的習慣。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說話習慣
數學語言是一門特殊語言。它也是學生思維過程的培養,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學生數學語言數學標準化的培養。
首先,要求學生表達數學概念和數學術語是正確和完美的。比如有的學生說:“8是倍數,2是因數?!?“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半。”這樣說都不準確。而應說成“8是2的倍數,2是8的因數”?!爱數鹊椎雀邥r,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的兩倍?!逼浯?,要求學生說話要有依據、連貫、通順。如提問:“ 是最簡分數嗎?為什么?”要求學生完整回答:“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數1的分數是最簡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數1,所以它是最簡分數。”
五、教師的數學語言應該嚴謹并具示范性
教師自身語言的標準化程度直接影響學生數學語言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注重數學語言的規范和嚴謹表達,發揮示范作用。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教師應注重科學和準確地表達數學語言。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鐘面上有1~12這12個數字”,“要使三位數8 7為3的倍數, 可填寫哪些數?”;我們有時還會把“同圓的直徑與半徑長度的比是2:1” 說成“同圓的直徑與半徑的比是2:1”,把“101×35-35= (101-1)×35”的計算依據,說成是“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眾所周知,這些隨意的表達會無意識地影響了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精確。教師的數學語言應該經過深思熟慮,準確,嚴謹,不含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并給予學生清晰,正確的理解。如果教師指導語言不準確,缺乏準確性和嚴謹性,那么學生很難說出教師想要的數學信息。有時會往往一字之差,會有不同的含義。如“數”與“數字”,“增加”與“增加到”,“數位”與“位數”等。優秀數學教師的語言必須準確、精練,“像敲釘子——聲聲入耳”。如果教師的數學語言含糊不清,他們只會誤導學生,甚至會導致判斷錯誤,這會擾亂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必須透徹底地理解教材的數學概念、術語的精確含義,準確而熟練地運用數學語言,力求表達簡潔,嚴謹,流暢。如教學平行線的概念“在同一平面上不相交的兩條直線稱為平行線?!逼渲械年P鍵詞句有:“在同一平面上”,“不相交”,“兩條直線”。在教學中,應該強調的是,平行線反映了直線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并不能說某條直線是平行線;強調“在同一平面上”的前提,通過對關鍵詞短語的強調,解釋,使學生意識到這個概念的關鍵詞是“在同一個平面上”,而“不相交”是必不可少的。從而加深對平行線的理解。
總之,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是一項長期任務。在教學中,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階段的培訓。把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任務付諸實踐,逐步提高他們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壬淑華,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東西南北,教有察,2011(22)
[2]付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 基教,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