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爭珺
摘要:現在有幸習得《心經》,雖略懂皮毛但還是受益匪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作為般若系統典籍的精華,言簡意賅的揭示了般若思想的精髓,在般若學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接下來,介于自己對《心經》的一知半解,大致淺談一些關于人生智慧的見解,實屬吾之愚見。
關鍵詞:心經 人生智慧
正文
一、心經百字納萬象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數近萬的經典中,有一卷字數極為精簡,內涵深奧,流傳極廣,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該經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了印度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思想而聞名于世,屬于在中國,也是在世界流通最為廣泛的的佛教經典之一。雖僅有260字,然納宇宙于須彌,言而旨大。
二、般若一卷覽人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般若” 二字是梵語的音譯,既然是梵語的音譯,我們顯然無法從字面的上去理解。那般若是什么呢?在很多的版本中將其譯為智慧,但又不同于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智慧是有限的,是夾雜著煩惱的,是有缺陷的不足以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則不然,它是有限的,是清凈圓滿的,能夠通達宇宙人生真相幫助人們徹底的解脫人生的煩惱。
般若對人生有重要的意義,若沒有般若,人生會產生兩大苦惱。
首先是認識上的迷惑。人活在世上,總是在充滿著迷惑的狀態下生存,即不能了解自己,也不能真正的認識到這個世界。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關心自己的命運。命運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人們的看法往往也會有差異,有人相信命運是存在的,相反也有人不相信命運的存在,所以這也是人在認識上的迷惑,答案自始至終也得不到統一,各抒己見。
再者就是執著欲望所帶來的痛苦。
人類倘若要解決由認識上的困惑和執著欲望帶來的痛苦,唯有依靠般若。我們如果有了般若能夠正見宇宙人生,如理而行,就會擁有安和寧靜的人生,這就是彼岸。般若能把我們從此岸渡到彼岸。
三、脫離苦海心性成
《心經》開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經文大致意思為:觀世音菩薩,修習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極其深妙的時候,觀照徹見五蘊都是因緣和合的,并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除去了造業受苦的根源而沒有煩惱,因而得以脫離一切煩惱生死的苦厄。
然而如何解脫苦海呢?佛法以為首先要對苦有一定的認識,然后對癥下藥。苦的類型有兩種:身苦與心苦。身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肉體所受的一種痛苦,如感冒發燒頭疼等,大致上身苦都是類似的,只是深淺的程度不同;心苦就是人自身心靈上的痛苦,每個人煩惱的事情是不一樣的,所以心苦與身苦就不一樣了,它在本質上是由區別的。
明白了苦的意義是在于脫離苦,如何解脫呢?從般若的思想來看,人類的痛苦是對“有”的迷惑和執著造成的。《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是針對我們對“有”的錯誤認識說的。我們認為“有”就是實在,這樣就讓“有”成了實在有。然而世間的一切生死現象并不是實有的,而是空的。在這里的空并不是指沒有了,而是指五蘊里的“有”,不是我們所執著的實在性,“有”是假有的。空是對“有”的實質的透視;空是破除我們對“有”的錯誤執著,倘能照見五蘊皆空,人類就能夠度過一切煩惱和痛苦而達到心性的修成。
四、超越生死獲重生
人生的問題生來就有很多,但如果進行高度的概括,無非就是“生死”二字了。哲學、宗教重視探討生的來源以及死的歸宿,在這里就有必要提及十二因緣。在佛教中將十二因緣分為三世二重來說明:以無明、行為過去因;以識、名色、六入、觸、受為現在果;以愛、取、有為現在因;以生、老死為未來果。但是在這里也不能機械的進行理解,比如無明它作為過去因,但在眾生生死過程中,無明無論何時何地都是存在的。
在《心經》中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菩薩境界。有無明老死,隨無明到老死而流轉,這是凡夫俗子;認識到無明至老死延續的過患,滅盡無明乃至滅盡老死,這是聲聞[ 聲聞:由梵語音譯而得,音譯舍羅婆迦。又意譯作弟子,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以般若慧照見無明乃至老死,照見無明乃至老死皆空,認識到:無明不異空,空不異無明,無明即是空,空即是無明,這是菩薩。[ 摘自濟群法師 著 .心經的人生智慧.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9.10 第1 版 對超越生死的理解。]“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句話按照翻譯的意思為: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的消失,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的消失。在邏輯上來說確實是這樣的,因為他們覺得有實在的無明,才會有無明的滅除;因為有老死,所以存在老死的滅除。因此菩薩不用滅除生死,也不必厭離生死,從而在生死中超越生死。這對平常人來說實屬困難,因為人是有欲望的,如果能夠拋卻一切欲望,悟徹十二因緣的真諦,那么我想離超越生死也不遠了,在超越生死的同時即將誕生的是一個新的自己,在佛法的幫助下得到重生,猶如鳳凰一般在烈火中得以新生。
五、修習成佛得智慧
般若是圣賢的智慧,一般煩人如何才能認識以及把握呢?般若是修學佛法的核心,至于怎樣把握以及認識就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習得。
(一)首先從文字般若著手。
般若有三種:一曰文字般若,二曰觀照般若,三曰實相般若。三種般若中唯有實相般若是般若的核心,文字般若以及觀照般若都是能生般若故,稱為般若。經中特別指出文字般若,是在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的情況下產生的。親近善知識使我們能有機會接觸文字般若,因為只有親近善知識才能聽聞正法,正法能引發般若,所以正法是文字般若。在這三種般若中,文字般若產生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是以般若正觀去觀照一切。
(二)聲聞乘的五分法身以慧為樞紐
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出法華玄義釋簽]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齊。法者。戒定慧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諸法者。謂聚集色受想行識之法也。)]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所以以慧為樞紐,是因為持戒修定都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門。比如持戒,像每個宗教都有自己持戒的教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規。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是佛教不以持戒為究竟,也不以修定為究竟,佛教的持戒修定是為了開發所有的智慧,沒有任何漏洞。
(三)菩薩道的六度法門中以般若為導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法門的前五度中并沒有般若,那為什么之后成為了六度法門呢?在《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可見般若的核心地位。
(四)成佛是智慧的成就
在《維摩經》說:“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意思就是智慧是諸佛的父母。以智慧為諸佛的父母,諸佛都以智慧成就。《大智度經》中:“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育。佛為終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進一步強調了這種說法。因此,成佛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智慧的頂峰,能夠正見凡夫俗子不能理解的事物以及觀宇宙人生的現象。
小結
從心經百字納萬象、般若一卷覽人生、脫離苦海心性成、超越生死獲重生以及修習成佛得智慧這五個方面粗略的論述了《心經》中的人生智慧。智慧是人人有的,只是在于開發的程度的深淺不同而已。只要我們堅持自己的本心,學習佛法,將會得到更深層次的智慧,對待世間萬物的態度最終也不過是“付之一笑”與“何所不容”罷了,擁有了智慧在這個社會中也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山口益 著 肖平 楊金萍 譯. 般若思想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07第1版
[2]陳秋平 尚榮 譯著 .金剛經 心經 壇經. 北京:中華書局 2007.12第1版
[3]濟群法師 著 .心經的人生智慧.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9.10 第1 版
聲聞:由梵語音譯而得,音譯舍羅婆迦。又意譯作弟子,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
摘自濟群法師 著 .心經的人生智慧.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9.10 第1 版 對超越生死的理解。
五分法身:[出法華玄義釋簽]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齊。法者。戒定慧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諸法者。謂聚集色受想行識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