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玲 馬輝
摘 要:文章對涼山彝區消費研究成果進行了概述。認為涼山彝區的消費觀念、消費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不深入;同時文章進一步指出了涼山彝區消費觀念、消費現象存在的問題及研究的前進所在。
關鍵詞:涼山彝區:消費;研究;縱覽
近年來,涼山彝區的消費觀念及方式不斷引起學界的重視。在其消費現象的背后始終與傳統文化觀念及現代市場有許多錯綜復雜的關聯。涼山彝區傳統消費觀念的當代變遷及其社會問題,還沒有人做過深入系統的研究。
一、國內涼山彝區消費研究
在我國,20世紀30~40年代就有學者開始關注涼山彝族的社會及其歷史文化,《涼山夷家》(林耀華,2003)、《涼山羅彝考察報告》(馬長壽2006)、《大涼山彝區考察記》(曾昭掄2012)、《西南夷族考察記》(曲木藏堯1934)等,但那時涼山彝族社會還很封閉,傳統文化并未變遷,所以這代人的研究基本上都屬于民族志類的作品,主要是對涼山彝區歷史、傳說、社會、生活等所見所聞進行客觀介紹,這些作品都成為后來民族學、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中膾炙人口的作品,為學界研究涼山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20世紀50、60年代來,有學者從更為理性的視角研究涼山彝區社會,尤其以“胡慶均”為代表,從1950年到1985年,八上涼山,靠百折不撓的勇氣、堅韌的毅力和扎扎實實調查研究的求實作風,拿到了大量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材料,寫成《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形態研究》(1985)。該書融化了哲學、歷史學、民族學、統計學等方法,比較客觀地再現了涼山彝族社會概貌。
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的研究開始涉獵涼山彝區消費問題,《淺談川滇彝族的消費觀和彝區經濟發展關系》(伍呷,1984),主要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彝族傳統消費觀念,對涼山彝族人生產多少消費多少,很少有人有較多的儲蓄等現象進行原因分析。21世紀初,尤其最近幾年隨著涼山彝區傳統消費觀念的當代問題比較突出,引起學者們的重視。《我的涼山兄弟》(劉紹華,2013)、《傳統與現代婚姻觀念之間的調適與社會影響——以涼山彝族婚嫻觀念變遷為例》(曲比阿果,2017)、《涼山彝族婚姻制度的松動與走向研究——兼析彝族貧困代際傳遞的原因》(王卓、張伍呷,2018)、《彝族俚濮支系人情消費社會變遷研究》(李仲先、劉忠良、周萍,2016)、《四川涼山彝族人情消費變遷對扶貧的影響現狀研究》(羅邊伍各、羅暉,2016)、《公共管理視域下四川涼山彝族婦女“烏然者”(身價錢)高的現象研究》(馬鑫,2018)、《高額彩禮對少數民族居民消費和生產活動的影響——以楚雄、涼山部分彝族聚居地為例》( 2017)。這些研究認識到了涼山彝區傳統消費觀念的當代問題所在,從本位、客位的角度分析了涼山彝族傳統消費觀念引起的個案亂象現象,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但這些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研究,不夠系統深入,還不能從整體上回答涼山彝區傳統消費觀念的當代亂象治理問題。
二、國外涼山彝區消費研究
國外學者雖然對涼山彝區傳統消費觀念及其社會影響沒做過研究,但對涼山彝區社會、歷史、文化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基礎。1906年法國人多隆寫過《彝藏禁區行》,使涼山為更多的外國人關注:1939年俄國人顧彼得到了涼山并寫下《彝人首領》,著重記錄了生活在崇山峻嶺中的涼山彝人及其神秘的生活:20世紀以來,外國人對涼山的關注從考察游記開始轉入學理層面的研究。《從族群到民族一中國彝族的認同》(郝瑞,2002)、《民主改革前小涼山諾蘇對奴隸制的歷史意識》(馬克安,2002)等。這些究雖然沒有直接研究涼山彝族人的傳統消費觀念,但研究都涉及了社會、文化等問題,在一定視角上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和思維方法。
三、涼山彝區消費研究的存在問題及前景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族總人口275.73萬人,占總人口52.9%(2017戶籍人口)。歷史上這里曾長期處于家族奴隸占有制社會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在涼山除了安寧河谷及交通大道沿線較暢通外,其余大、小涼山的腹心地帶都處于極端封閉之中,莫說外圍人,就連以一般漢民也是難于涉足的。”(李紹明,2004);1956民主改革后,“一步跨千年”從奴隸社會直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雖然該地區經濟社會有了長足性的發展,并取得可喜的成績。但從總體來看,該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事業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涼山彝區的消費問題就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第一,通過彝區消費研究,可以深入探索涼山彝區脫貧攻堅中因傳統消費觀念導致的消費亂象及其一系列社會問題與管理模式調研,從而為政府解決該地區脫貧攻堅和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提供依據。第二,彝區消費研究的實質是少數民族傳統社會在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文化等問題,借鑒了國內外關于城市民族發展的新理論和新方法。深入調查研究現代社會轉型背景下涼山彝區傳統村落經濟、文化的現代轉型和調適,從而在宏觀層面上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經濟文化的變遷和重構提供一線材料,為民族學、社會學的實踐研究提供參考。
作為脫貧攻堅“三區三州”之一的涼山彝區在“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等中表現出的傳統消費觀念的當代亂象問題,嚴重影響了該地區彝族人民的基本生產生活,還擾亂了彝區村落的社會秩序,成為脫貧攻堅中的絆腳石,并日益成為涼山彝區村社的社會問題,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為回應群眾關切,2015年3月,涼山州政府組建了四個調研組,深入西昌、布拖、昭覺、喜德等14個縣、市機關、鄉村開展了為期10天的專題調研。從各縣、市調研組的調研報告可以看出:涼山彝族地區的婚喪嫁娶消費不僅過高,而且影響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涼山彝區傳統消費方式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額彩禮加重貧困。涼山彝族地區彩禮越來越高,對于農村彝族地區的家庭而言只會加深貧困,甚至有的借高利貸,結果負債累累,這樣直接加重了家庭的貧閑程度,脫貧義返貧的現象嚴重。二是涼山彝族地區有些地方遇到喪事只殺牛,而且只數牛皮,以一百頭為榮,這種殺牛越多覺得越體面的不良現象,沒有任何的實質意義。(羅邊伍各,2018)。三是紅白喜事名目繁多、次數頻繁,如,有的人家有時一天會收到7、8張請帖(每張請帖至少花費200元,200x8= 1600元/天),與彝區群眾的工酬相差太大(涼山彝區普通勞工打工勞務費120元/天左右),加劇了群眾的貧困度,同時占用了彝區群眾太多生產時間。
如何解決以上問題已成當下涼山政府以及學界的重要話題。涼山彝區縣、鄉普遍做法是以“管制”方式進行。問題是“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的消費隱蔽性太大,不好管控,這些年政府也一直在監督、制止,但沒起到治理的預期效果。有人說以經濟的方式進行制裁,如貧困戶發生以上現象,不給予低保等資助,但從現實中來看該現象在貧閑戶中依然越演越烈。課題組最近一兩年在田野訪談中發現一種新的現象:在田野訪談中發現當下涼山彝區不少群眾談到這種傳統消費亂象時,說自己其實不喜歡,但義無可奈何,只能一味地在隨從。事實上,這就表明涼山彝區傳統消費亂象中存在從眾心理與行為的矛盾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彝區群眾的覺悟比較高,然而為什么在自我認知世界里認為錯誤的東西,在現實行為世界里卻以“正確”的方式在發生,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解決問題的根源在于彝族傳統文化如何向現代社會轉型或調適。如何從根源上解決以上問題,深入調查研究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林耀華.涼山夷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馬長壽.涼山羅彝考察報告[M].成都:巴蜀書社,2006.
[3]曾昭掄,段美喬(整理).大涼山彝區考察記[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
[4]胡慶均.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形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5]伍呷.淺談川滇彝族的消費觀和彝區經濟發展關系[J].貴州民族研究,1986(10).
[6]劉紹華.我的涼山兄弟[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9).
[7]曲比阿果.傳統與現代婚姻觀念之間的調適及社會影響——以涼山彝族婚姻觀念變遷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 12).
[8]王卓,張伍呷.涼山彝族婚姻制度的松動與走向研究——兼析彝族貧困代際傳遞的原因[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2).
[9]李仲先,劉忠良,周萍.彝族俚濮支系人情消費社會變遷研究[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6( 11).
[10]羅邊伍各,羅暉.四川涼山彝族人情消費變遷對扶貧的影響現狀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16( 12).
[11]馬鑫.公共管理視域下四川涼山彝族婦女“烏然者”(身價錢)高的現象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8(2).
[12]楊嘉祺,羅椰文等.高額彩禮對少數民族居民消費和生產活動的影響——以楚雄、涼山部分彝族聚居地為例[J].現代商業,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