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光 楊清怡
摘 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國有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組成部分,本文提出國有企業應該通過持續構建創新人才培養、創新團隊建設、創新戰略推廣、創新流程循環四個體系,才能夠全面把握創新驅動發展的優化途徑以及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要義,從而穩步推進國有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優化途徑;創新驅動;四個體系
創新驅動已經成為引領我國各行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和重要引擎,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創新驅動的乘法作用,來建設創新型企業已經是解決我國國有企業當前乃至長遠發展問題的必然要求,對于國有企業深挖發展潛力、增加改革活力、尋求發展新機遇和增長點、保持國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意義深遠。國有企業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時,應該通過構建四個體系,來全面把握四條優化途徑。
一、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獲得“溢出效應”
(一)人才激勵是企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洼地”
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主要靠創新驅動發展,而創新的競爭說到底就是創新人才的競爭。企業要想聚集大量的創新人才,形成企業人才“洼地池”,從而形成企業強大的人力資源基礎和智力資源合力,就必須高度重視對于創新人才的科學激勵,除了工資、獎金等物質激勵外,還要十分注意精神激勵,尊重和認可創新人才的創新成果和努力,用欣賞的眼光賦予職工更多的創新挑戰性工作,此外還要注重對創新人才的培訓激勵和晉升激勵,給創新人才提供更多提升自我的外部條件以及能持續晉升的職業發展方向。
(二)項目實踐是企業創新人才培養的“陣地”
國有企業要充分認識到項目實踐才是提高創新人才綜合素質的最佳途徑,對于企業重大創新工程和創新項目,企業要積極主動承擔主導工作,組織、引導、管理創新團隊的項目進展:而對于大量的品牌質量、降本增效類創新實踐類項目,企業則要充分釋放管控權,給予創新人才更多自主權,在創新項目的資金支持和資源配置上給予創新人才更多支持和幫助。
(三)開發培訓是企業創新人才培養的“高地”
國有企業要將創新人才的開發培訓作為人才培養最基礎的一環,只有不斷開發創新人力資源,才能使得企業的創新競爭力保值和增值,通過技能培訓、技能競賽、師帶徒等多種企業內部培養開發,優質、高效、全方位、立體化地培養出符合企業發展實際的創新人才,通過校企聯合培養、職業進修等多種外部培養開發,完善和提高創新人才的知識技能體系以及綜合素質。
二、構建創新團隊建設體系,獲得“集聚效應”
(一)秉持“職能協同+復合多能+任務導向”的團隊建設理念
國有企業內部的創新工作只有通過多職能部門科室、多學科專業人才的協同配合,才能夠發揮最大效率。因此必須進行企業內部的跨職能聯合,加強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人才交流,將創新團隊建設理念定位于“職能雖然不同,但是團隊一體化”:同時要將創新團隊人員建設成為復合型多能人才,每個成員通過多技能培養,使得自身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再者是任務導向,針對不同的創新工程和創新項目,創新團隊的建設也要有針對性和特殊性,集中對相關領域知識技能進行重點培養。
(二)施行“工匠牽頭+結構合理+專業互補”的團隊組建模式
企業在組建創新團隊時要注意一個完整高效的組織結構所應該具備的核心要素。首先,技藝精湛的工匠、合理的人員結構、多樣的專業搭配,充分發揮企業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用,將他們作為創新團隊的主要骨干和指導教師;同時重點關注團隊成員的年齡學歷結構,既配置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師傅,義配置作為企業創新“后備軍”的青年職工,使他們在創新項目中得到培養和提高;其次,團隊成員的專業結構應該是理工、文史、經濟相結合,管理、維修、操作多層次,豐富團隊整體的知識體系和專業素養。
(三)構建“定期考核+滾動資助+項目前饋”的團隊運營機制
國有企業還需要在運行、考核、反饋等方面對創新團隊進行有效管理,從而發揮管理的激勵和控制作用,使團隊創新效能最大化。首先,定期對團隊的工作進展進行科學考核,引人數據評價體系;其次,對項目的資金投入要采取滾動投入的方式,既避免資金過多或者不足的現實矛盾,義提高了資金的配置效用;最后,創新項目要定期進行前置反饋,通過后續工作倒推檢查前序績效,形成高效閉環。
三、構建創新戰略推廣體系,獲得“規模效應”
(一)分類聚焦于“科學技術、品牌質量、降本增效”三個創新
國有企業大豆可以將創新的主要重心落腳于科學技術、品牌質量、降本增效三個方面上,通過科學技術的充分創新應用,掌握最新前沿科技,并運用于企業管理生產經營之中,滿足不斷更新的市場需求,甚至引領市場消費需求:通過品牌質量的創新,實現品牌和產品升級,樹立和強化企業的品牌形象:通過降本增效的創新,不斷挖掘企業管理潛力,優化生產經營流程,使企業獲得很多的競爭優勢。
(二)逐步推廣于“高層管理、中層部門、廣大職工”三個層級
國有企業的創新戰略制定需要首先在高級領導層面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此外企業科學技術創新重大工程和項目需要企業層面和高層領導直接推動和調配資源,因此創新驅動發展需要先從高層領導開始推進。質量創新包括生產管理、流程、工藝等方面,因此接下來需要在中層部門推進品牌質量創新,部門科室的工作性質便于直接發現質量創新關鍵所在,因此各部門“既有主導,義相互配合”的模式將十分有利于品牌質量創新。最后對于企業的降本增效,就需要面向廣大職工直接推廣,因為降本增效創新更加貼近生產經營管理實際,全員開展降本增效創新成效更佳,效率更高。
四、構建創新流程循環體系,獲得“乘數效應”
創新文化、創新目標、創新實踐、創新效果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分別扮演者著催化劑、助推器、孵化器、指南針的作用。
(一)使創新文化成為“催化劑”
企業要讓創新文化真正發揮其最大效用,成為引導廣大員工把創新作為價值觀、行為規范、思維方式的催化劑,成為凝聚廣大職工創新合力、發揮集體創新意識、形成企業競爭力的催化劑,成為激勵廣大職工不斷追求技術創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催化劑。
(二)使創新目標成為“助推器”
企業要將創新目標與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向上保持對企業總體目標的繼承性,向下體現對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成為企業總體目標和創新實踐的連接橋梁。從而更好地發揮其“助推器”作用,助推創新實踐發揮最大潛力,助推創新效果呈現最大成效,助推創新文化自我升級完善。
(三)使創新實踐成為“孵化器”
企業的創新實踐是創新驅動發展的現實途徑,也是價值創造的核心環節,不僅要讓創新實踐成為解決企業存在癥結、提高企業效率的方法手段,更要讓創新實踐成為企業創新人才自由發展的夢想天空、成為企業創新機制不斷完善的“試驗田”,成為企業創新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根據地”,成為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核心競爭力塑造的“孵化器”。
(四)使創新效果成為“指南針”
企業的創新效果不僅包含顯性的經濟效益、經營效率,更為重要的往往體現在隱性的品牌價值、人力資源等軟實力上,將顯性和隱性的創新成果作為“指南針”,為企業聚焦創新發展進行全程照明,為企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精確導航。
參考文獻:
[1]唐國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學習習近平關于創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論述[A].2016年度文獻研究個人課題成果集(上)[C].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科研管理部,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