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青梅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六大要素和十八個要點,其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則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同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也指出了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的培養,則體現了英語課程的基本理念性。再有,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也指出,高中英語教學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課中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對學生在高中的英語學習有銜接和幫助的作用,同時也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慎思明辯”,培養批判性思維
美國學者瓊?溫克在《批判教育學》指出:“‘批判’不僅意味著‘批評’,批判還意味著能透過表面看到深處——思考、批評或分析。”批判性思維是自導、自律、自我監督和自我矯正式思維,旨在作出準確的判斷,是以有依據的判斷為目標,并采用適當的評價標準,確定事物真正的價值或優點的思考。批判性思維讓人積極地、創造性地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服從權威或習俗,更不是一味地批評某一觀點。對于學生而言,批判性思維就是要能夠運用“慎思明辯”的思維能力,發現某種事物、現象和主張的問題所在,同時根據自身的思考邏輯,提出主張的思維方式;能夠比較全面地看待某件事情,對各種證據進行充分了解和分析,從而給出結論,并能夠對自己的判斷或結論提供充足的理由。在批判他人的主張和根據的同時,提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而教師的任務是揭示有意義的、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并且幫助學生掌握必需的知識以解決相應的問題。
但在目前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閱讀還有停留在信息提取層面的現象,對學生的深層次思維發展關注不夠。其實學生除了需要具備對語篇的領悟能力,還需具備語篇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及根據語義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借助上下文理解句子的隱含意義,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層次結構、行文線索、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態度和寫作意圖及它所要傳遞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批判性的教學理念,采取對策,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運用質疑、分析、提問、評價等批判性閱讀策略,對文本進行深層次地理解,逐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意識和能力。針對上述情況,我對英語閱讀教學進行了實踐探索,運用批判性思維教學法,在培養學生掌握閱讀策略和技巧的同時,側重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品質與能力的培養。
“問題引領”,提升批判性思維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在閱讀教學中以問題為契機,采用問題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關注課堂提問,通過設計合理的問題把學生帶入到奇妙的問題世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閱讀的教學效果。

根據閱讀教學的目標,可將問題分為兩種類型:對文本知識的提問和對文章深層內涵的提問。對于前者,學生可運用低層次的閱讀技巧解決;后者則需要學生的高層次的閱讀技巧,通常可以提出推斷型的問題。
“鼓勵質疑”,養成批判性思維
明代學者陳獻章在《論學書》中說:“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學貴在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有疑問,才可能有深入的思考,才可能有真正的學習。學生批判性思維素養的培養,可以從鼓勵學生質疑開始,在閱讀過程中,提醒學生不要停留或滿足于低級層次的篇章理解上,而是要有追求更高層次的審視和質疑的意識,把思維重點放在分析,質疑,評價之上,并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此外,要多鼓勵學生就英語閱讀的內容進行相關的話題討論和自我思考,通過讓學生思考某一現象或說出對某一問題贊成與反對的理由從而培養學生辨證地看待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以中學英語課堂閱讀教學為依托,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質疑、判斷、思考、評價、反駁、修正和創新性品質的發展,有助于學生全面辨證的考慮問題,正確的解決問題。因此,把批判性思維融入閱讀教學課堂中,能激勵求異,引導質疑,使批判性思維得到了足夠的發揮,從而達到批判性閱讀教學的目的。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