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素拉
幼兒園常規教育領域要合理的布局,過于注重生活常規會將教師的注意力都放在幼兒的人身安全上,過于注重幼兒安全會對幼兒其他領域的發展有不利的影響。因此,筆者建議采用以下的方法來持平這一尺度。
優化常規教育的實施內容
布局常規教育的實施領域 由于近幾年虐童事件的頻繁發生,使幼兒家長對幼兒在園的安全產生極大的懷疑,回家只要發現孩子身上有受傷的地方,哪怕是小傷口,都會去質疑教師。除了家長外,社會輿論都對幼兒的安全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過于注重安全,作為代價的是幼兒直接經驗的減少,與自然、社會的接觸減少,與同伴交往的減少,這對幼兒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除了必須遵守的規則外,教師要避免給幼兒過多的限制和負擔,集中體現在對所有教師在常規教育的實施領域上不僅注重生活常規,也要注重學習常規和活動常規,真正使幼兒園做到養教結合。
注重幼兒間的同伴交往 教師在制定常規時要給予幼兒空間和自由,為幼兒創造機會,使他們彼此之間多接觸和交往,如感知、適應、調節和處理同伴關系等諸多能力都是在群體中通過與同伴交往獲得的。教師應該采用更加公平的方式,如選用值日生,應該是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去做,而不是固定的某幾個人。在日常的教育中,也可以通過睡前故事等教授同伴友愛、互助的道理。
樹立以幼兒為主的常規教育觀念
要具備正確的兒童觀 教師有什么兒童觀就有什么教育行為,如果教師將幼兒看成下位者,視幼兒為無能力行為者,那么教師在日常的常規教育上就會帶有一種上位者的“高貴”姿態,對兒童的教育自然就帶有強制性的要求,因為這時的教師就存在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認為自己的教育行為都是正確的,為幼兒著想的,幼兒是不能反駁的。相反,如果教師將幼兒視為和自己擁有相同權力,視為平等地位的人,他會賦予幼兒話語權和表達權,他會尊重兒童的選擇、兒童的情感、兒童的表達,而不像機器化生產一樣,將幼兒訓練成一群聽話的“機器人”。
要認識幼兒的主體性和差異性 兒童是教育的起點和終點,我們都知道常規的針對對象是幼兒,主體也是幼兒,那么常規可以說是幼兒的常規,但是在研究者的觀察中常規似乎己經變成教師的常規。不論是常規的制定還是要求遵守的程度都是老師一錘定音,幼兒的參與極少。教師應該秉持常規的目標是服務于幼兒,要換位思考,給予每一個幼兒基本的人權和相應的尊嚴,更重要的是放權與賦權,放棄常規教育的包攬包干,給予幼兒參與常規制定和班級管理的機會。在制定常規時,除了無法改變的因素外,教師還要考慮幼兒性格、喜好、經驗水平,差異性和獨特性,把握每名幼兒認識和執行的程度。
教師的常規教育理念要保持一致性和連貫性 這里的一致性不僅包括主副班教師和保育員在常規理念上的一致性,還包括常規本身的一致性。理念又包括常規制定的動機、目的以及要達成的效果等方面。一個班只有三位教師的常規理念保持一致,三位教師的常規做法才會保證一致。
這就要求教師在常規教育前就要進行溝通,將對常規的想法都拿出來相互探討和交流,交流后共同制定的常規就盡可能不要發生改動,保證常規的固定性和連貫性。這既能方便教師的常規教育,還能幫助幼兒形成穩定的價值體系,既有利于常規的執行,還有利于幼兒以后規則意識和能力品質的培養。
采取不同形式的常規教育方法
創設豐盈的物質環境 處于敏感期的幼兒如果在合適的情境之中,幼兒的某些能力就可能在不經意間或無法察覺的時候獲得。幼兒的身心是在不同的刺激物刺激下緩慢地成熟起來的,此時物質環境的適宜與否就成為刺激物能否成功刺激的關鍵因素。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區域,如小班幼兒初入園是缺乏安全感和熟悉感,則此時的區域設置應該以半開放式為主,空間面積要相對較小,中大班的區域則要注重功能性和作用性。
創設合適的人文環境 幼兒只有有了安全感和歸屬感后才會對班級集體有榮譽感,教師可以選取童話、寓言故事等各種其中包括真、善、美內涵的故事講給孩子聽,每當聽到童話故事里的主人公受欺負時,孩子們都表現得很氣憤并引發同情之心,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善良和對愛的理解,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將這種愛引申到周圍的小朋友身上,那對于幼兒來說,在被相信、被尊重的的需要得到回應后,就會更加樂意配合教師常規活動的展開。
采用表揚示范的方式 在幼兒園里教師多采用提醒、批評、威脅等方式來要求幼兒遵守常規,而較少釆用安慰、表揚、鼓勵等正向方式。教師在常規教育時,當發現幼兒某件事做得很好時,采用真誠的、合適的、針對性的態度對幼兒進行表揚時,這就是對幼兒行為的肯定和強化。教師在幼兒園里應該多采用表揚、示范、安慰等積極的方式,多從幼兒的角度考慮問題,盡量減少幼兒的負面體驗。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營造一個和諧、有愛的的氛圍,與幼兒建立平等、民主的關系,為幼兒營造一個安全、信任、融洽的心理環境,用真、善、美讓幼兒感受到相互間的關愛。
(作者單位:廣東省臺山市馬蘭芳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