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文
摘 要:在2018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中將核心素養、歷史觀等作為重要的內容,更加凸顯出了新理念、新觀點、新方案等亮點,以新課改理念的提出與落實促進了高中歷史教育的發展與進步。基于此,本文從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改革中的幾大亮點入手,并重點提出了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創新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課改;亮點;創新方法
在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因為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方式不當,導致教師死板的“教”、學生死板的“學”,讓45分鐘的歷史課堂成為了教師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學生必須要參加的煎熬活動,嚴重影響了高中歷史教學成果。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求教師“活學活教”、學生“活學活用”,結合新課程標準優化教學的方法,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此促進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的幾大亮點
經過眾多專家學者4年的不懈研究,于2018年初公布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與以往所提出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相比,其中的新理念、新觀點、新方案等深深吸引了眾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其中的關鍵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新理念——核心素養。在現行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引入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新教育理念,并且將其作為歷史教學中的主要目標,這一教育理念已經獲得了我國教育界的認同,強調讓高中生在歷史學習中通過主動學習生成正確的歷史能力、學習品質、正確價值觀念,進而樹立家國情懷、時空觀念,學會辯證的看待歷史事件,能夠利用史料實證正確解釋歷史事件,以此強化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中的綜合素養發展。
其二,新觀點——唯物史觀。人們對于歷史事件的看法被稱之為“歷史觀”,但是“歷史觀”在傳統的歷史課程標準中并未重點體現,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很少滲透“歷史觀”,更加注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效果,才會出現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發生。而新課程的改革為了讓全體師生更加全面了解、學習與貫徹“歷史觀”,在教材編制中多處滲透了唯物歷史觀的觀點與方法,主張鼓勵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此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
其三,新方案——以評促學。評價作為教學行為中的一種,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直接聯系,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的課堂評價需要堅持人本主義原則,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制定層次化的評價標準,讓學生在課堂評價中獲得公平公正的評價。
二、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創新方法
(1)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制定教學目標
在新課改的“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目標制定中需要結合新課改的新理念,堅持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導向,從以往的單一化知識教育目標中解放出來,在知識教育基礎上,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學習情感與正確觀念的生成,實現教育目標的全面性,以合理的教學目標的制定作為教學內容選取、教學過程實施、教學方法選擇的依據,為新理念的落實奠定基礎,從而達到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創新與教學質量提升的目標。比如在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偉大的抗日戰爭》教學目標制定中,教師需要考慮到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的方向統一,具體內容為:(1)能夠簡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抗日路線;(2)知道正面戰場四場著名的會戰和敵后戰場的百團大戰;(3)了解南京大屠殺、毒氣戰發生的過程、結果;(4)認識到全民族抗日的重要性、抗日勝利的根本性原因;(5)將自己置身于抗日戰爭時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看待問題;(6)通過本節課學習樹立正確的歷史使命感、民族責任感、深刻理解團結就是力量。
(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為學生提供更多問題思考與自我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積極探究中形成歷史思維,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歷史問題,形成自己的獨特觀點。以上述中的《偉大的抗日戰爭》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方式展示日本自1874年侵略臺灣到1937年由盧溝橋事件引發的全面侵華過程,提出開放性問題,譬如“你對日本侵華事件有何看法”,此時大部分學生都表示“日本侵華蓄謀已久”,教師提問“日本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嶼國家,為什么可以和人口眾多的中國對抗這么多年?”,“聯系現實談談日本侵華戰爭給你帶來了哪些啟示?”,以此引發學生深入的思考,此時學生會提出不同的觀點,組織學生對自己所持觀點提出依據進行辯論,讓學生所標注的觀點更加有理有據,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讓高中生的歷史學習建立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走出死記硬背的困境,在靈活運用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達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的目的。
(3)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要緊緊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展開,要切實重視和加強史料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歷史史料的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重視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要突出家國情懷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
(4)從以評促學的角度完善課堂評價方案
新課改背景下主張“教”、“學”、“評”之間的融合,不以考試作為唯一的評價方式,不以成績高低作為唯一評價標準,不將評價作為劃分學生優劣的手段,注重課程標準與評價標準的統一性,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統一性,以科學的課堂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高中歷史新課標在新評價方案的作用下綻放光彩。
結語: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歷史教學需要徹底摒棄傳統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方法,找到歷史學科與課程標準融合的路徑,以此促進高中歷史課堂的改革與創新,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的問題設計[J].李波.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8(12):58-59.
[2]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探究[J].劉兮若.課程教育研究.2018(46):12-13.